正文 第10章 75万美元 (第2/3页)
话来说:“这个味道太奇妙了,百吃不厌。每次我都有把自己的舌头也一起吞下去的冲动。”
1879年8月,陈承宇的《一种廉价制造电灯钨丝的方法》再获专利通过。消息再一次轰动了哈孚大学,陈承宇成了全哈孚大学的偶像。
同月,陈承宇的三项专利《一种长寿命的白炽灯灯丝材料——金属钨》和《一种用钨丝做灯丝的白炽灯生产工艺》、《一种廉价制造电灯钨丝的方法》以75万美元的转让费一起打包转让给了当时的美国著名风险投资大王戈登•布朗先生。
1879年8月17日,哈孚大学收到了寄自英国《Nature》(《自然》)杂志的一个给陈承宇的邮件,收发处惊奇的是信封上面写着“陈承宇教授收”,收发处不胜惊奇:哈孚大学什么时候有个陈承宇教授了?后来才知道《自然》杂志社的编辑搞了乌龙,《自然》杂志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科学期刊,他们认为写出这样高水平论文的人,一定是教授了。
陈承宇在这篇题目为《电离学说》的论文里,用实验,验证了电解质溶于水能不同程度地离解成正负离子;离解程度决定于物质的本性以及它们在溶液中的浓度,溶液越稀电离度就越大的原理。陈承宇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的消息传开,整个哈孚大学的学生,都有一种与有荣焉的感觉,毕竟在顶级杂志社上发表文章,间接证明了母校的实力,大家跟着脸上有光啊。
此时小学弟潘铭钟经过三个月的调养,身体早已今非昔比:有陈承宇的食疗,再加上不懈的锻炼,又是长身体时期,细胞分□裂旺盛,潘铭钟的身体大胜从前,面色红润,唇红齿白,又一个忘记
这三个月在陈承宇的影响下,养成了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其实也可以说是陈承宇因为潘铭钟的影响,养成了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这段时间,在陈承宇的请示下,潘铭钟又允许随意出入哈孚大学的实验室,跟在陈宇承身边,从最初的袖手旁观,到亲手参与,这短短的三个月时间,给潘铭钟根植下现代科学研究的方向和实践方法。
陈承宇不厌其烦的耐心教导,为潘铭钟日后成科学界的另一个传奇奠定基础。
一棵科学的种子正在地下孕育成长,破土而出指日可待。
1879年8月4日,潘铭钟回伦斯勒理工学院,陈承宇又一次请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