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捐赠 (第2/3页)
可能,建议你们把工厂建在一起。因为你们的原料是一样的。”
哎呀!爽快!安德烈先生和福特先生闻言大喜,一颗心顿时落到肚子里。这相当于本来准备好了大量说辞准备说服对方借一万块钱的,谁知道对方听都没听准备好的煽情话,还直接借给十万,远超预期十倍,远超预期啊。
这下子,席间一下子热闹起来,笑声不断,觥筹交错,尽欢而散。
1879年12月8日,从美国回来的一百多名老师抵达广东合浦。他们从美国加州乘船到上海,历经差不多一个月的太平洋风浪,再乘坐半个多月的马车,终于到达目的地。
他们是第一批应聘编写教材和字典的在美华人,他们都是大龄青年,在美国比较难娶到老婆,回到中国就不同了。他们在美国已经赚到了一小笔钱,回国后担任教师,在当时是一个比较体面的工作,娶妻生子就容易了。
回到合浦,马上被安排到各个学校。这些学校空缺教师多时。
1879年12月16日,在买办杨福成的全程陪同护送下,法兰克先生抵达合浦。
古色古香的大厅里,上首坐着的是陈宇承的伯父陈安之,下首坐着的是陈宇承的父亲陈逸之。陈安之盯着桌子上的一封信沉吟了很久,说道:“贤弟,新学堂进展如何了?
“回兄长,已在我廉州府钦州、合浦、灵山三地新建学堂一百二十余所,自从传出入学不要钱,且中午可包餐,毕业可去美国做工消息之后,学生趋之若鹜,目前已有一千五百余名学生,若不是早段时间有一百余归国老师,新学堂几乎不能运行。”
“呵呵,好好,宇儿乃吾家之千里驹也,他日必成朝廷栋梁。今所开新学堂皆以我陈氏之名,知府大人前日亲自赞赏,我陈氏一门脸上有光。贤弟几年前力送宇儿出洋留学,实乃神来之笔。为兄佩服。”
“兄长谬赞,此乃祖宗保佑,弟不敢居功。”
“当得的当得的。宇儿在信中,交待了几件事。一是叫我等再选一批出洋留学之少年,此事易耳;二是派人护送洋人法兰克先生勘探我廉州府内,有无开采价值之矿藏。宇儿小小年纪,用心良苦,能考虑到造福乡梓。我陈氏有后矣。”
“兄长夸奖太过了。”
“这就是邀请潘铭钟去波士顿的理由。”伦斯勒理工学院的校长康丝德•罗伯特先生,皱着眉头,看着来自哈孚大学的邀请函。
“也许吧”校董约翰•史蒂文先生说道:“为何不试试呢?反正潘就是个学习霸王龙,上次拉下的三个月功课,他一个月就补上去了,也许,他能给我们带来惊喜。”
“这个陈承宇就是二次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的那个?”
“是的。”
“好吧,我同意。”
小学弟潘铭钟急赶慢赶又一次从纽约来到波士顿哈孚大学,与陈承宇一起在哈孚大学的化学实验室里研究由遥远中国带来的几吨红土。
这几吨中国红泥土,来自江西赣州,这是日后有名的稀土王国,陈承宇准备从这些红泥土里化学元素周期表里分离出尚未发现的几种元素。
考虑到自己忙得脚不沾地,找助手是必定的,找别人不如找自己人,理由是:一来可以把后世的一些实验研究方法以传帮带的方式灌输给潘铭钟,且看看被称之为天才的少年,光芒有多亮;第二,荣誉的分享,肥水不流外人田,还是由我们中国人共同分享吧。
正是因为陈承宇的一动之念,以后的科学界上出现了两位天才科学家,他们站在科技的巅峰,享誉数十载,如天上的两轮太阳,光芒四射,交相辉映。此时后话,暂且不提。
1879年11月27日,陈承宇向哈孚大学捐赠10万美元。当晚学校举行了盛大的答谢酒会。
校长埃里奥特先生在酒会上说:“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晚上好,首先允许我代表全校教师和学生向陈承宇先生表示感谢,他的捐赠,让我们看到了他的能力和责任,有句话说得好,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在此我希望我们学校能涌现出更多有责任的学生来,下面我们请陈承宇先生给大家讲话。”
站在旁边的陈承宇楞了一下神:领导讲话这么短,不到三分钟就完了?
“哗啦啦……”一阵热烈的掌声的响起来。
陈承宇站在讲台前,感受着台下无数双崇拜的眼神,像沙沙一样的小雨洒在身上,这种感觉真舒服,怪不得后世的成功人士喜欢开会呢。
“尊敬的埃里奥特先生、刘易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