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0章 舆论的产生过程 (第1/3页)
金沙洲总编室将稿件再评审一遍,挑选出有价格的稿件,汇总之后,排版,出报纸的样报。
经审核定型之后,把样报的形式,稿件的内容,用无线电发送到欧洲、美洲、亚洲的30多个印刷厂,印刷厂的编辑室收到报纸,拼成样报,确定无误之后,开始排版铅字,印刷成报纸。
报纸仍然通过杜克超市及五洲商会超市的货物运输车,从印刷厂运送至各个超市,初期的报纸是不要钱的,免费派发,只要你在超市里购物超过一定的量,不管你识不识字,都免费送给你一张。
没有人知道这些报纸的收藏价值,100多年后,《潮流导报》、《世界华裔报》两份报纸的创刊号,以及最前面的几期报纸,在收藏界得到了热捧,在拍卖会上拍出了天价。这是后话了。
在中国的很多城市,除了超市免费派发之外,还有一群报童,拿着报纸上街叫卖,当然,他们不是贩卖,拿来的报纸是不要本钱的,五洲商会超市会在当地的学校里选出部分家贫想赚钱、成绩好、品德好的学生,通过拿免费报纸去贩卖,以赚点小钱,补贴家用。
当然这些学校的所有费用,包括建学校的地皮、校舍、老师的工资、日常的生活开支,全部来自五洲商会的赞助。
《潮流导报》、《世界华裔报》先是周刊,一个星期才出版一次,及至后来,陈承宇在两份报纸推出了小说连载专栏,邀请了中国国内的名家撰写稿件。
后来陈承宇也亲自出阵了,他把以前看过的小说,精彩的如古龙、金大侠的小说,当成故事讲给黎小芳和双胞胎姐妹听,之后由双胞胎姐妹整理,写出来,搞了一个专栏连载。话说他们的书前世都是魅力没法挡,就不要说现在是19世纪末了。
《潮流导报》、《世界华裔报》销量开始跳跃式上涨,出版周期也由周刊转变为三天一期,两天一期,最后成为日报。但是英文版的销售数量总比中文版多。说明了当时4亿华人的文盲率还是挺高的。
这些都是后话,现在离陈承宇下达办报纸的的命令才过去20多天时间,报社正在紧张筹备中,招收编辑、印刷工人、建印刷厂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报纸的样子都还没有出来呢。
陈承宇还在圣诞岛内指挥军事演习,演习了多次,陈承宇还不满意:轩辕国军与琉球国军不要说在真实的战斗中,就是在演习中也没有配合得当,在匆忙中训练出来的琉球士兵,军事素质差得让陈承宇直皱眉头。
陈承宇一再安抚琉球国王尚泰父子:共同作战,必须通过训练来磨合,而磨合是需要时间的。复国不是小事,打仗不是小事,要做好万全的准备工作,而训练就是最好的准备。
尽量做到一击即中,把对方一举打败,以尽量减少伤亡,切忌一场战斗打成几年的长久战。到时复杂的国际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