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路在何方 (第2/3页)
大胆地采用冷色系的彻斯弗花岗石,与其他的红砖建筑大不相同。在哈孚大学显得特有个性,有一点鹤立鸡群的意味。
陈承宇站在大学馆的前面,望着正对着行政楼的约翰斯顿门,遥想当年约翰斯顿门的入口是那么的辉煌,马萨诸塞州的官员和贵族坐着马车,由骑兵队护送,进入校园参与各种盛会。
那迎风飘扬的旗帜、身着礼服及高礼帽官员,无不彰显得这个延续了几个世纪传统的庄重典雅。当然,18世纪70年代美国政府平民化后,这个传统就不再出现。美国为什么能平民化呢?美国人为什么热衷当平民而不是特权阶级呢?这真是一个值得沉思的话题。
哦,对了,好像这里缺少了什么,缺少了什么呢?陈承宇梦游一样的闭上眼睛冥想了一会,终于想到,这里缺少了一尊铜像,著名的约翰•哈佛的铜像:
穿着17世纪风格的牧师服装,宽松的短裤,腰带束紧的长披风,他的膝盖上放着一本翻开的圣经,右手按住书本,以防书本滑落,好像正在阅读的中间略作停顿,正视着前方,头发分开梳向后面。他的名字叫约翰•哈佛约,是英国剑桥大学的硕士1637后移居北美。1638年便死于肺结核,年仅31岁。临终前,他把大概400册图书和一半家产779英镑,几乎是官方建校拨款400英镑的两倍,捐赠给刚创立两年的当地学院,当时的哈孚大学还没有校名,仅有一名教师和9名学生。为了感谢和纪念约翰•哈佛,当时的殖民地议会决定用“哈佛”为学院命名。为了永远纪念他,1884校方请来雕像家, 在“大学馆”前为约翰•哈佛铸造了这尊铜坐像。
正是有了铜像上的这个人的无私捐助,哈孚大学从一名老师9名学生,成就了几百年辉煌,截至2016年哈孚大学共出过8位美国总统和数十位诺贝尔、普利策奖获得者。此外,还培养了一大批知名的学术创始人、世界级的学术带头人、文学家、思想家,甚至近代中国许多科学家、作家、学者曾就读于哈孚大学,如胡刚复、竺可桢、杨杏佛、赵元任、陈寅恪、林语堂、梁实秋、梁思成、江泽涵等。各种毕业生不计其数,教职工一万几千人。
活脱脱一个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星星之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