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让高山低头 ,叫河水让路。 (第3/3页)
只能看到一条白色的尾巴,但很快连尾巴也看不见了,消失在云雾之中。
无数古人吓傻了眼:“刚刚……那是火车吗?”
“怎么可能是火车,火车可不是长那个样子的!”
周围的人赶忙提醒。
前面关于华夏发展史的视频中他们有看过火车行驶的模样,那东西的颜色是灰绿的,根本没有那么白,而且行驶的过程中车头还会冒出滚滚浓烟,并发出“哐当——哐当——”的声音
可刚刚飞驰而过的白蛇不但速度极快,声音还小,甚至连烟雾都没有冒出一点!
比火车快了不知多少倍。
那根本就不是火车,那究竟是什么?!
无数古人都迫切地想要知道,他们看向视频的评论区:
「“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直至亲眼遇见之前,我都没有意识到这句话的含金量有多重,在老家这‘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的贵州,群山如同天然屏障,把村寨藏在重重褶皱里,而中国高铁就像一支离弦之箭,直直穿透大山的封锁!」
「这也正是我国最牛也最不容易的地方,就是一边顶着外部势力的围攻,一边忍着内部短视鬼的痛骂抱怨,还要放眼未来干出一大片天地。
别国总统最爱做的就是一上台就立刻否定并推翻前任的政策,所以他们搞不成长远计划,而在中国不管当下有多艰难,都会为了国家的未来制定一个或五年或十年或五十年的计划,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实现。
现在坐地铁上班,高铁回家,网购个水果两天就到,谁不觉得方便?可几十年前,中国人连顿饱饭都吃不上,出个省都要花半个月。
国家不是没问题,是总想把不好的变好。
翻翻这七十多年,国家干的事不是给你卡里打钱,而是让山里人喝上水、用上电,让他们的孩子也能读书。
这条路是为几代人铺的,今天的生活,是国家几十年前就想好的,那些被质疑的远见,时间一长,就成了真本事。」
「中国工人:我用双手和肩膀在这颗古老的星球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和杰作。」
「阜阳西站有一条宣传标语很经典——人民铁路为人民。」
「贵州省是中国山峰最多的省份,全球前100的高桥里,贵州占了49座,一个省份里修那么多的桥,加上每年的养护和必要支出,一辈子甚至永远都不可能回本。
但为何要修?因为那里面有我们的同胞同族,他们需要,为何不把他们迁出来?因为祖祖辈辈长在这儿葬在这儿,未来的某一天我也会葬在这里,落叶归根。」
「去过贵州才知道,国家的扶贫力度有多大,决心有多强。」
「无论看多少遍都觉得震撼。(图片:一张修在云端之上的高桥。)」
“欲与天公试比高!”
不知为何,一名青年在看到那仿佛建立在天宫之上的桥梁时忍不住脱口而出。
彻底明白了什么叫社会主义制度,贵州那地方,曾在古代出现过夜郎国、罗殿国、苗疆古国、各大自治土司政权,可以说是华夏历史上变化最多的省份之一,地处西南犄角旮旯,山多地少,人口、经济、资源都不适合发展的情况下,却还有那么多人愿意为了它能够跟上社会的脚步而不断努力,他们是真的想要把社会打造成一个人人共同富裕的社会,而不是空口白谈。
让李白口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变成了“忆往昔,蜀道多艰,望今朝,天堑变通途。”
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真不知道他们究竟是抱着怎样坚定的信仰与决心去修建的。
大秦。
“原来那横跨崇山峻岭的交通工具叫高铁呀……后世究竟还有多少种交通工具是寡人不知道的?”
通过刘斌的视角,秦始皇已经知道了后世存在着汽车,飞机,轮船,火车等等各种不同的交通工具,现在又多出来个高铁,为了让它能够在所有地区通车,还修建了这么多条横跨崇山峻岭的桥梁。
看来后人为了摆脱贫穷,真的很注重水利交通。
这不由得让嬴政想起了他大秦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修建的秦直道。
那条道路的修建技术和成本虽不如后世,但也是当世技艺的巅峰,大大方便了大秦军民的通行,这一项工程嬴政还是很满意的。
就是不知道数千年过去了,那条秦直道是否还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