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他也不想成为后世口中的乱臣贼子啊——!! (第2/3页)
人逐一歼灭。
灵璧之战则是死咬敌人补给线,稳扎稳打——
把握住南军自身也面临兵乏粮绝、士气低落的节点,最终反败为胜。
这些战绩的取得,当然不能只归功于天公作美的三场大风。
朱棣本人的判断力和决策力,才是真正决定胜败的根本!
别看朝廷军中也有一大票训练有素、勇敢作战的精兵强将。
虽说朱元璋清洗了很多开国功臣,但也留下了许多颇有实战经验的中层将领。
像顾成、郭英、瞿能等人,哪一个不是百战之躯?
可即便如此,他们依然败在了朱棣的手下。
若说这一切只是走运,那未免太低估朱棣的战略水平了。
在那个年代,朱棣的战略视野几乎是独步天下。
姚广孝当年说南京空虚,可趁虚而入。
朱棣立刻就明白了其中要义!
姚广孝固然是个奇才,可真正将这建议落实成实战计划的人,是朱棣。
靖难能赢,不是天命附体,而是因为朱棣本身就具备成为军事枭雄的一切素质。
当然,他也有一群值得信任、追随到底的忠将猛士。
像朱能、张玉、陈亨等人,在敌众我寡的情形下,依旧选择死心塌地地追随朱棣。
哪怕主将暂时离开战场,军队依然保持纪律与战斗状态,没有内乱,没有动摇,没有倒戈。
正是这些忠臣义士,以血肉之躯为朱棣筑起了通往帝位的道路。
配合朱棣自身的洞察和决断,才打出了这场堪称史诗的战役!
而朱高煦,却完全没有看清这背后的真相。
他只知道老爹曾以寡敌众,最终问鼎帝位。
于是他天真地以为,自己也能复制奇迹!
殊不知,他和朱棣的差距,根本是天与地的鸿沟!
没有朱棣那样洞穿全局的战略直觉,也没有能为他赴死的忠诚之师。
于是,当明宣宗朱瞻基亲率大军出征时,朱高煦手下的军士纷纷倒戈投降。
最终,他成了孤军一人,弹尽粮绝,只能束手就擒。
这场谋反,最终只落得“自毁前程”的结局。
……
永乐时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