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京官外放 (第3/3页)
登记十年,我大明又何曾沦落至此,他那已经习惯明哲保身的心态也有了一丝变化。
而一旁的李邦华本来就是实干家,自然知道陛下如此安排的好处,自是鼎力支持。再说了,谁敢反对,那就是站在大明千千万万基层官员的对面,那不是自绝于天下人嘛!
“陛下新政,意在选贤与能,唯才是举!臣请旨明令:凡经三年外放考核得优者,升迁不受翰林出身、非进士资格、京官年资等成例限制!只以其外任实政之功过为断。此乃激励天下士子官吏,皆知功名富贵皆由实务中来,而非空谈翰苑之内!”李邦华此言直接针对“非翰林不入阁”等清贵潜规则,为实干官员打开顶级晋升通道铺平制度保障。
“善!然吏部、都察院必须派出精干之人定期巡查复核,严防地方虚报、夸大之弊!有功必赏,有过必罚,方能使人真正心服口服,为新制立信,朕也会派遣锦衣卫随机巡查”
“即刻拟旨!诏旨中务必明言:‘三年外放,实为国储栋梁之深谋!’功绩显著者,虽布衣可至卿相;尸位素餐者,纵翰林亦如粪土!务使天下百官皆知朕唯才是举、励精图治之决心!此事,着内阁领吏部、都察院,十日内详拟章程细则,报朕御览后,明发天下!”朱由校一锤定音,为这次君臣奏对画上了句号。
乾清宫外,冬日的寒风呼啸而过。但暖阁之内,随着‘考成法’、新的官员任命、以及这份充满变革魄力的京官外放历练制度细则的敲定,一股虽隐而不发却足以涤荡积弊的新风,已然在君臣之间悄然形成。
那些曾经以为京官外放是贬谪的官员们即将面临一场真正的考验,而大明官场升迁的道路,在朱由校的亲手擘画下,正被悄然拓宽并指向了更务实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