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天启式四马重炮 (第2/3页)
之巧匠及流民善工者,优先以钱粮工值募之,所需基本铁料、薪炭、粮秣,就地由巡抚及总兵衙门筹措先行,户部随后核销!
职责所及,非紧急军械由徐卿拟定规范后,可就地仿制官局标准模具器具,统一规格制造补充急需之箭矢、枪头、普通甲片,上报数量种类即可!”
“此乃战时权宜之策,只解一时之危!长远之计,仍在中枢革新工政!”
“朕意已决!新政便由此始!”朱由校看着阶下神情各异的群臣,特别是徐光启眼中燃起的希望之火,以及孙承宗跃跃欲试的神情,胸中块垒顿消大半。
他坐回御座,语气不容置疑:“至于细则章程……内阁并徐、孙二卿,再会同户、工、兵部仔细推敲,于……十日后,务必将第一份条陈并那《工部勘定疏》呈上!诸卿……都下去办差吧。”
随后,他的目光转向周嘉谟与孙如游,“周卿、孙卿,尔等疑虑,朕亦了然。然朝会之上可尽情争辩,各抒己见,此乃广开言路之举。
但若圣旨颁布,新政推开,尔等当尽心从公,若有疏失弊端,朕自会处置。”
“臣……遵旨!”周嘉谟、孙如游低头行礼。
方从哲、王在晋等人也随之行礼告退。一场关乎大明发展命运的激烈交锋,在朱由校的强力乾纲独断下,最终落定。
大臣们躬身退下,暖阁内重归寂静,唯一不一样的是进去的时候众人脸色凝重,出来的时候却泾渭分明!
王在晋、毕自严、李邦华、徐光启等人面色振奋,彼此虽未言语,但目光交错间尽是志同道合的激昂,方从哲微微颔首,步履沉静,保持着首辅的持重,但紧锁的眉头也舒展了些许。
而另一边,吏部尚书周嘉谟步履沉重,他深深看了一眼年轻的皇帝和暖阁的方向,眼神复杂难明,最终化作一声微不可闻的叹息。
刑部尚书黄克瓒和礼部尚书孙如游紧随其后,面色亦如凝霜,不敢多言半句,只默默加快了离去的步伐,投向王在晋、徐光启等人的余光中,带着难以掩饰的忧惧与疏离。
短短数步距离,朝堂之上清晰可见的改革派与保守派分野,已赫然在目。
就在众人将行至外殿门廊之际,司礼府当值太监连忙追上来,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遍这短暂安静的回廊:“徐尚书、毕尚书请留步!陛下尚有垂询。”
这句话如同投入水面的石子,激起新的涟漪。
离去的保守派几人身形微不可察地一顿,并未回头,但背影似乎更僵硬了些,匆匆消失在外殿门内。
王在晋、李邦华等人则脚步稍缓,向徐光启和户部尚书毕自严投去一个了然的、隐含鼓励的眼神,随即也快步离开。
暖阁大门并未完全关闭,徐光启与毕自严相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郑重和一丝新的期待。
两人默契地整了整袍服,肃容转身走回殿内。
乾清宫内,午后阳光穿过雕花窗棂,洒在御座上,显出淡淡的金辉。朱由校静坐龙椅,目光落在徐光启、毕自严二人身上,神色深沉,带着几分探究之意。
暖阁内,朱由校示意徐光启与毕自严坐下,太监奉上热茶,殿门轻掩,只留几名心腹内侍在侧。
皇帝端起茶盏,轻轻吹了吹浮沫,目光在二人身上扫过,语气温和:“徐卿、毕卿,自二位爱卿就任以来,政务繁忙,一直未曾细问,如今新政推行,可还顺利?”
徐光启与毕自严对视一眼,皆起身拱手。
毕自严先开口,声音沉稳中带着一丝感慨:“陛下天恩,臣自入主户部以来,日夜不敢懈怠。然国事艰难,钱粮亏空已久,臣每每思及,寝食难安。”
朱由校微微点头,目光转向徐光启:“徐卿呢?”
徐光启深吸一口气,眼中闪过一丝激动:“臣蒙陛下不弃,以微末之身,得掌工部。臣自幼好格物致知,尤重火器、历算之学,然前朝士大夫多视此道为‘奇技淫巧’,臣虽有志,却难施展。今陛下锐意革新,臣……唯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说到最后,他声音微颤,显然情难自抑。
朱由校动容,放下茶盏,郑重道:“二位爱卿之心,朕岂能不知?朕登基以来,内忧外患,若非有尔等肱骨之臣,朕何以安天下?”
他顿了顿,语气转为坚定:“今日留二位,便是要共商国策,铸炮、钱粮、海运,皆关乎国运,朕需二位知无不言!”
“徐卿”皇帝目光炯炯,“我朝铸炮之现状如何?”
朱由校忍不住先问起这个他目前最关心的问题,毕竟火炮就是他现在最大的短板。
“徐卿”朱由校的嗓音带着少年人特有的清冽,咬字却带着老成庄重。
“朕观辽东经略熊廷弼的八百里加急,建奴努尔哈赤兵锋直指沈阳,兵锋甚为犀利。而我朝边军虽有火炮加持,守城无忧,但现有火炮射程太近,且移动迟缓,遇野战则捉襟见肘。”他忽然倾身向前,
“不知道我目前我大明火器发展现在如何?朕听闻徐卿在火器上颇有见地,不知今日可否为朕解惑?”
“陛下明鉴”徐光启沉吟片刻,稍微整理了一下思路,然后开口解释道:
“我大明铸炮历史由来已久。太祖皇帝曾在南京设铸炮局,所造碗口铳曾威震漠北;嘉靖年仿造佛郎机炮,开子母铳先河,九边戍卒赖此保疆。”
“如今我大明的火炮种类繁多,但大概只能分为三种:轻型、重型、和一些比较特殊的火器类型。
轻型火炮例如虎蹲炮和佛郎机炮,虎蹲炮由戚继光设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