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穿越大明之朕有帝国时代系统 > 第163章 京华岁暮暖意生,俸银锵锵励臣心

第163章 京华岁暮暖意生,俸银锵锵励臣心

    第163章 京华岁暮暖意生,俸银锵锵励臣心 (第1/3页)

    腊月中,年关将近。凛冽的北风卷过九衢,却吹不散京师上空渐渐弥漫开的、带着暖意的年关气息。

    空气中已然弥漫开若有似无的硫磺香和灶糖甜味。京城里,大大小小的铺子张灯结彩,行人脸上也多了几分笑意。

    新皇登基,这天子脚下的首善之区,气象确实有些不同了。不同于往年隐隐的萧瑟与晦暗,今岁的寒冬仿佛裹上了一层融融的和光。

    当今皇爷登基以来接连颁布的数道旨意,如今实实在在地落在了京畿百姓的头上。

    先是那巡检衙门设立后,以往在街巷间游荡、惹是生非的泼皮流氓、乃至哀哀求乞的可怜人,几乎都绝了迹。

    据说全被带去了西山挖矿,虽然挣的少点,但是至少有口饱饭吃。

    巡街的兵丁们换了新发的制服,行走在不久前刚被平整拓宽、甚至垫了碎石沙土的街道上,身姿笔挺,眼神锐利;

    偶尔与熟识的铺户点个头,也是飞快掠过,行色匆匆,倒让街面上的百姓多了几分稀罕的松快。

    路上的行人,无论贫富贵贱,似乎都添了些精神。步履间虽依旧被寒风吹得缩肩,但眉宇间的郁结之气却少了些许。

    石炭司在各坊市设立的临时支放点前,这几日排起了长龙,却难得的秩序井然。皇爷的恩旨,每个登记的户头都能凭牌领取足一百斤的蜂窝石炭。

    一百斤,对于深宅大院或是不够看的,但对于京师占多数的普通小民之家,却是实实在在能驱走一冬刺骨寒意的暖意。

    领了炭的人,麻袋往板车或肩头上一扛,再冷的北风也挡不住脸上浮现的踏实笑意。

    这点暖意,这点安稳,足以让凛冬的京城街头,比往年多出几分不易察觉的盛世的鲜活色彩。

    然而,靠近紫禁城的那些巍峨部堂衙门里,氛围却与市井的松快形成鲜明对比。

    封印休朝的日期近在眼前,这本该是人心浮动、案牍渐稀的时候,可今年却大不同。

    自新帝登基,中枢这部庞大的机器便高速运转起来,永无止歇。

    田亩清理、匠籍整顿、宗室改制、边饷催发……一项项新政如同雪崩倾泻,千头万绪,案牍如山。

    各部院的堂官、司吏,小到未入流的抄写文员,人人脚下生风,往来穿梭几乎要带起烟尘。

    往日里互相走动、寒暄应酬的人情场面少了许多,取而代之的是公房里此起彼伏的算盘声、急促的行文交接和压低声音却内容务实的争论。

    新皇勤政,更厌拖延懈怠,一道比一道急切的朱批随时可能飞来,压得整个官僚体系都绷紧了弦,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前所未有的、为赶在封印前将所有庶务处理的效率。

    官员们脸上带着挥之不去的疲惫,但眼神深处,却少了几分往日的暮气沉沉和互相推诿。

    不过,这沉甸甸的压力之下,偶尔也能在官员们紧绷的脸上捕捉到一丝浅淡的喜意。

    皇爷“仁慈”,年节将近,一道明旨晓谕京官:今年腊俸按常额三倍实发!更不同往年虚头巴脑的米粮布帛折抵,而是硬邦邦、沉甸甸、光亮可鉴的足色天启银元!

    离封印还有两日,位于户部衙门后巷的俸禄支放处,终于排起了另一条少见的长队。

    今日轮到京官们凭官凭鱼符支取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