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铸炮技术的突破 (第2/3页)
重复使用的模具,此法一旦成功,将极大缩短铸炮周期,提高成品率。但难度也极高,对铁模的精度、耐热性、脱模技术都是严峻考验。
同时,为了解决材料问题,他结合自己前期铸炮的经验和从天启重炮中获得的灵感,创造性地提出了铁芯铜体复合结构的铸炮方法:
先制作好铁胎,待其冷却后,再将铜水浇筑在铁胎外,形成铜壁,利用铜冷凝时的收缩特性压紧铁胎,使两者紧密结合。
用后世科学的观点来讲,这一工艺可以说是材料力学与热加工工艺的完美结合:
一方面,铸铁具有高硬度、高抗压强度的特性,能够有效承受火药燃气爆炸瞬间产生的超高膛压,可以为炮身所需的结构刚度和强度基础。
而外层铜体的延展性好,可缓冲应力,减少炸膛风险,同时铜的致密性好,能降低火药燃气泄漏,提升火炮射程和精度。
特别是在在高温铁芯上浇铸熔融铜液,利用巨大的温差:确保铜液流动性极佳,能充分填充铁芯表面的微孔和缝隙。在铁芯与铜液的界面发生元素扩散,形成一层冶金结合层。
冷却过程中,铜的收缩率大于铸铁。冷却后,铜层对铁芯产生强大的箍紧力,提高了铁芯在承受膛压时的抗拉强度。
另一方面:由于铜层提供了良好的韧性和应力缓冲作用,铁芯的厚度可以大幅减薄(减少40%),同时复合结构的整体抗压强度反而提升五成。
这使得火炮在保持甚至超越威力的前提下,重量减轻三成,机动性显著提高。
而且采用铁芯铜壁工艺制造的火炮,相比全铜炮可节省约 70%的铜料,且管壁较薄、重量较轻,铸造花费也相应减少。
此法通过复合结构实现了性能和成本的最优解,在 17世纪上半叶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例如崇祯十五年使用此法铸造的“定辽大将军”铜炮,全长 3.8米,内径 10厘米,采用该工艺后耐用性比纯铁炮提高 5倍,早于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罗德曼法 200余年,
为了这个目标,孙元化几乎住在了火器厂。他与工匠们同吃同住,在炽热的熔炉旁挥汗如雨,在冰冷的铁模前反复调试。
失败了一次又一次,图纸堆满了案头,废品堆成了小山。他那身官袍,便是无数次亲临一线、与工匠们并肩奋战的见证,早已不复当初的整洁。
“孙主事,”一位头发花白、经验最丰富的铸炮老师傅走上前,声音带着一丝沙哑的激动,
“四门炮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