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天启元年 (第2/3页)
这些钱粮,哪一粒不是大明百姓勒紧裤腰带缴纳的赋税?哪一锭不是民脂民膏?
朝鲜臣民的感激?或许有。但这份感激,能当饭吃吗?能充实国库吗?能抵挡建虏的铁蹄吗?
看看现在,建虏一打过去,朝鲜除了派使臣来哭求,可曾组织起像样的抵抗?这份“恭顺”,在生死存亡之际,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在朱由校看来,大明现行的朝贡制度,简直就是个用真金白银买虚名的无底洞,是套在大明脖子上的沉重枷锁,更是导致“东方越打越弱,西方越拓越强”的根本症结之一!
为了彰显“天朝恩威”,大明对朝贡国的赏赐价值,往往是贡品的数倍乃至数十倍!倭国进贡几把刀,大明就回赐丝绸、瓷器、铜钱,价值悬殊。
琉球进贡硫磺,暹罗进贡苏木、胡椒,朝鲜进贡人参、毛皮,大明回赐的丝绸、金银、书籍、药材等,价值无不远超贡品。
这哪里是朝贡?分明是大明单方面的输血!每一次“万国来朝”的盛景背后,都是大明国库的失血与国力的消耗。
还有那些朝贡使团动辄数百人,沿途食宿、护卫、赏赐,还得全由大明承担!使团滞留数月甚至半年,耗费巨资,地方苦不堪言。
这套体系只图虚名,丧失实利,以“德化”、“怀柔”为核心,追求的是万国来朝的虚荣和政治上的宗主虚名。
它拒绝或忽视了对藩属国进行实际控制、资源汲取、市场开拓的可能性。
结果就是:大明中后期财政日益困窘,朝贡贸易成了压垮骆驼的沉重负担之一。
大明就像一个慷慨的散财童子,散尽家财,却未能换来任何实质性的战略优势或经济回报,国力在虚耗中日渐衰弱。
这让朱由校不由的想起了本朝初年那场足以令山河变色的壮举——永乐七下西洋!
郑和那如山岳般的宝船队,劈波斩浪,旌旗蔽日,何等威风!浩浩荡荡的船队,如同移动的海上城邦,将大明的威仪播撒至天涯海角。
锡兰山、古里、木骨都束……那些遥远而陌生的名字,都曾匍匐在宝船队的阴影之下,献上奇珍异兽,接受天朝的册封。
那一刻,煌煌大明,光耀四海,堪称前无古人!
然而,这如同划过夜空的璀璨流星般的盛景,为何转瞬即逝,徒留后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