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长安剑客萧书生 > 第三十三章新创二十四式拂风剑法(三)

第三十三章新创二十四式拂风剑法(三)

    第三十三章新创二十四式拂风剑法(三) (第3/3页)

水汽在剑峰凝结成细小的水珠,顺流而下如溪涧落瀑。萧书生创此式时总想起秦腔《陇头水》的调子,剑风便暗合那苍凉的唱腔,连廊下的蟋蟀都停止了鸣叫。

    第十七式・胡笳十八拍

    剑随身分,忽刚忽柔十八变,暗合蔡文姬《胡笳十八拍》的韵律。刚时如匈奴铁骑踏破雁门关,剑风劈断廊下的竹帘;柔时似江南采莲女的吴侬软语,剑穗轻扫过侍女鬓边的珠花。萧书生在河西走廊听过胡笳与琵琶合奏,此刻便让剑脊的震颤频率与胡笳的最低音完全一致,连远处的琴师都能感受到琴弦的共鸣。

    第十八式・大漠孤烟

    剑指苍穹,如大漠孤烟直上云霄。剑身与地面垂直的角度,精确对应着他在玉门关测量的正午日影角度。剑穗直挺如烽燧烟柱,在风中竟纹丝不动,是他以内力锁住气流的绝技。收势时剑峰指向北斗,那是他在大漠中辨别方向的诀窍,连星象都会随这剑势微微偏移半分。

    第十九式・客舍青青

    剑势转柔,如江南客舍的芭蕉叶垂落晨露。剑尖轻点窗棂的节奏,正是他在金陵客栈听熟的雨滴声。剑穗的绿绸扫过青苔时,会留下淡淡的水痕,恰似春雨打湿的石阶。萧书生将西域的苍劲藏于内,只露江南的温润于外 —— 剑锋过处,案上的茶盏只微微晃动,茶汤却不起半分涟漪,宛如他初见林府时的静水荷塘。

    第二十式・画舫听雨

    剑在廊下旋转,如秦淮河画舫上的雨丝绕船。剑身划出的圆圈忽大忽小,暗合雨滴落水的涟漪变化。左足点地时,每步间隔恰好是画舫窗格的宽度,那是他在夫子庙丈量过的尺寸。剑穗扫过檐角铜铃,发出的叮咚声竟与他在雨夜画舫听见过的琵琶泛音相同。收剑时,剑脊上的水珠连成线滚落,在青砖上拼出一幅微型的江南水网图。

    第二十一式・柳浪闻莺

    剑走轻盈,如西湖柳丝拂过莺鸟的羽翼。剑尖在柳枝间穿梭,每片柳叶都只被扫过边缘,却无一片飘落,是他观察了三个月柳莺筑巢的心得。剑穗的黄绸与柳絮混在一起,连最敏锐的莺鸟都分不清真伪。剑风过处,会激起一串清脆的鸟鸣 —— 原是他用剑脊震动空气,模仿出的黄莺求偶声,林府的春莺常被这剑势引得绕廊飞舞。

    第二十二式・藕花深处

    剑势忽沉,如采莲女的船桨划开荷塘淤泥。剑尖斜插入地的角度,恰似他在太湖见过的莲茎生长的弧度。手腕翻转时,剑身在水面拖出的波痕,与荷叶上滚动的露珠轨迹完全一致。萧书生将西域的刚猛化为水下的暗劲 —— 剑穗入水时悄无声息,却能在三尺深的池底激起暗流,使得池中的锦鲤都随着剑势游动,仿佛他在林府荷塘见过的莲影鱼群。

    第二十三式・枫桥夜泊

    剑峰斜指夜空,如寒山寺的钟声穿透夜色。剑身与空气摩擦的频率,竟与他在枫桥听熟的钟声频率相同,连寺里的古钟都会随之共鸣。剑穗的红绸垂落如寺前的红灯笼,在风中微微摇晃的幅度,恰好是夜泊客船的摇摆角度。收势时剑鞘轻叩石阶,发出的咚声与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分毫不差,连更夫都会被这剑声引得提前敲梆。

    第二十四式・风归故里

    长剑回鞘时,剑穗在空中划出完整的圆,如西域风沙终于绕回江南的新月。剑身最后一次反光,同时映出大漠孤烟与江南烟雨,是萧书生半生游历的缩影。左掌轻抚剑鞘的纹路,那是他用西域驼骨与江南竹丝混合打造的特殊肌理。收势的刹那,剑穗红绸突然挺直如鞭,又骤然松弛如瀑,恰似他从西域归来时,那颗既急切又怅然的心 —— 最终,所有的风霜都凝在剑鞘的铜扣上,化作一点江南的温润水光。

    他知道,创造一套完美的剑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他有信心,也有决心将拂风剑法发扬光大。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拂风剑法将会在江湖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一个传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