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唐末:从一介书生到天下共主 > 第一卷 第13章 当歌伎

第一卷 第13章 当歌伎

    第一卷 第13章 当歌伎 (第2/3页)

此重罚吗?”

    老吏苦笑着说:“律法虽严,但也得看实际情况。前年城东陈记布庄,兄弟俩为三间铺面打得头破血流。最后哥哥挨了二十脊杖,弟弟发配三百里。

    若是寒门小户,倒能劝和了事。可要是高门大族——"那官府自然会依法处置。毕竟这律法是维护世道安稳的根本,不能轻易废弛。”

    李佑点了点头,继续研读。这一看,才发现这《唐律疏议》所涵盖的内容极为广泛,从官员的职守到百姓的日常行为,从田产交易到婚姻嫁娶,几乎无所不包。

    白天在刑房,李佑只看完了几篇。天色渐晚,他抱着这本《唐律疏议》,准备拿回县衙内宅接着看。临走前,他突然想起苏皓提的书童之事,便向老吏问道:“先生,我想问问,那义男(奴仆)入的是什么户籍呢?”

    老吏微微一愣,随后详细解释道:“户籍分主户和附户。与主人同住的义男,附籍在主家主户之下,视同主家的晚辈;若有自己的田产且分开居住的义男,则单独落籍为附户,地位与主家雇佣的帮工类似。另外,若是收养义男、义女时间不长,也按帮工来算。”

    李佑又问:“那何为帮工呢?”

    老吏叹了口气说:“这帮工啊,身份有些尴尬。在雇佣期间,他们地位低下,如同奴仆,要听从主家的差遣,甚至连家奴都能使唤他们;但若是雇佣期满,他们便可恢复自由身,子孙也能参加科举。”

    李佑这才明白,原来这唐代的帮工和自己原本理解的不太一样,民间都称其为“雇仆”,和普通的短工、长工有着本质区别。虽然帮工地位不高,常受主家苛待,但好歹还有个盼头,不用改姓氏,子孙也有出头之日。

    “多谢先生赐教。”李佑拱手谢过老吏,怀揣着满腹心思,朝县衙内宅走去。

    ……

    崔洋终于回到了县城,但整日忙得脚不沾地,很少回县衙。

    他这次可真是胆大包天,竟将征收上来的秋粮全部扣下,拒不送往郑州府上交。而是把这些钱粮全都用来赈济新郑县的灾民,还上疏朝廷,恳请皇帝减免赋税。

    这赋税不上交,政绩考核肯定过不了关,崔洋这是拿自己的仕途在赌,只为拯救万千灾民的性命!

    不仅如此,他还凭借斩杀贼首裂苍穹的威望,强行命令粮商平稳粮价,逼迫大户捐钱捐粮。这一下,可把那些士绅给得罪惨了,一时间,怨言四起。

    不过崔洋可顾不上这些,有了钱粮和人力,他便着手建立官仓,把粮食借给灾民当作种子。

    对于那些实在没有田地耕种的灾民,他采用类似于“以工代赈”的办法,让他们修缮县城、疏通河道,还重新修建了已经废弃的管城驿。

    如此一来,崔洋忙得昏天黑地,早把李佑的事情抛到了九霄云外。

    苏皓再次见到崔洋,已经是半个多月之后了。

    崔洋面容憔悴,身形也消瘦了不少,看到苏皓,勉强挤出一丝笑容:“大昭兄,你倒是清闲自在,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啊。”

    苏皓长叹一声:“唉,旂召兄,你又何必如此呢?你这乌纱帽,恐怕戴不了多久了。”

    崔洋苦笑着摆摆手:“我本就不是当官的料,早点罢官回家也好。一人丢官,能救万千百姓的命,这笔账怎么算都划算。佛家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这次救了这么多人,说不定能给子孙积下不少福泽。”

    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