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自建帐以来:罗马汗国记 > 193章 杰士卡八阵图与波西米亚伤痕文学

193章 杰士卡八阵图与波西米亚伤痕文学

    193章 杰士卡八阵图与波西米亚伤痕文学 (第3/3页)

  至于把车连起来,可能就是战车防御时使用的加固铁链,还有进攻时胡斯派如墙而进的声势,给神罗方面造成的心理阴影。因为真做这“拐子车”,负面作用肯定是远大于正面的。

    只能说,不管是塞里斯还是欧洲,文人们对战场的想象,似乎都有不少奇怪地共同点……

    至于杰士卡所部战斗力的真正来源,实际上还是组织。

    罗马时代结束之后,杰士卡的“孤儿军”是欧陆上第一支有了稳定规范和固定章程的军队。之所以能做到这点,是因为他们平时的生活就非常有组织。

    波西米亚的手工业很发达,军队里有大量工匠。杰士卡就把他们组织起来,编成“生产组”和“战斗组”,进行轮换。参战的人回来之后,就从事手工业生产,而原本在家生产的,则替换他们上战场。因此,比起当时欧洲其他军队,他们轮换非常有序,对生产的耽误也相对较小,导致他们能更高效地利用人力,看起来仿佛源源不断一样,足以应付持续地战争。

    庇护二世等人还发现,杰士卡的军队虽然被归属于贫民派,但他们实际上并不拮据。胡斯派的高组织度,本身就有利于维持生产;此外,在作战中,他们还缴获了很多财富,没收了一批领主和商人的财货。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分配也比同时代其他欧洲军队公平的多。甚至,还有专门的“公共储金处”,用来帮助陷入贫困的人。所以,胡斯派士兵其实并不穷。再加上他们重视教育普及,让军队的平均素质,远高于敌人。

    名义上,这些人都是农民、工匠之类,但实际上,他们可能才是古典时代之后,欧洲第一支常备军——一些观点认为,第一支常备军是法王查理七世受贞德指点,组建起来的。但查理的常备军,核心是15个连队的雇佣兵;而杰士卡的军队,则是由征召的当地胡斯派支持者组成的。他们并不完全依靠军饷,而是平时就能受到照顾,因此遇到断粮断饷的环境,会比雇佣兵坚韧得多;他们的共同信仰和共同的集体利益,也让他们在面对敌人时,比职业佣兵更加坚定。

    这样的结果,就是孤儿军成了古罗马以来,欧洲第一支算得上军容严整的部队。它的成员不是那种一窝蜂地冲向敌阵的乌合之众,而是按照不同的武器装备,分成各种战斗小组,去执行任务。所有这些战斗分队,都在战前组织的演习大大小小的军事行动中,经受过严格的考验,能在指挥官的调遣下,有条不紊地采取行动。

    因此,他们可以在行动中,井然有序地进行穿插配合——这在当时欧洲已经严重超纲了。另外,虽然一直喜欢在野战中使用火器,甚至携带重炮,但孤儿军依然以高机动性著称。单是靠急行军,他们就屡次挫败动作迟缓的敌军,赢得胜利。

    所以,虽然朱文奎搞不太懂这些,但在郭康眼里,他们的优点是非常明显,甚至有点面熟的。

    至于后世所说“清教徒式组织”,在郭康看来,就是清教徒硬给自己贴金了。毕竟清教徒要是有这个战斗力,早就反攻欧陆了,哪还会天天就知道跑路。这种让欧洲人感到面熟的、虔诚而善战的异端教派形象,应该不是来自清教徒,而是胡斯派才对。

    毕竟,杰士卡他们,也经常干一些诸如把当地的高级知识分子赶到乡下,强迫他们参与农业和手工业,希望以此“感化”或者说“拯救”他们,让他们得以恢复到真正的信仰中来。

    当然,这些人对此会如何记录和评价塔博尔派,也就可想而知了——实际上,郭康时代的人,对于塔博尔派和孤儿军的了解,不少都是来自这些“波西米亚伤痕文学”。欧洲人看着面熟那可太正常了……

    让这些人去打西吉斯蒙德,其实拿什么影响也不大。不过,当时的欧洲人,乃至波西米亚胡斯派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对于欧洲来说,这种组织方式有点过于超前了,几乎全靠杰士卡的政治和军事才能支撑着。杰士卡去世后,孤儿军其实就成了无本之木。当塔博尔派战败之后,波西米亚的战车其实还更加流行了,数量也膨胀很多,但却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战果了。

    几十年后,神罗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介入兰茨胡特继承战争,他的“国土佣仆”团用步兵火枪手和火炮,轻易就瓦解了拥有三百辆战车的波西米亚军队。此后,这种一度被视为魔法一样的车阵,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