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9章 斩将夺旗 (第2/3页)
们和罗马西北部各个军区之间,就畅通无阻了,可以随便从那边购入火药;要是输了,这火药就算留着,大概也只能给大家自杀用……
而且,他们对于神罗、波兰等国,最大的技术代差,其实不在战场上。这些年,他们最大的技术突破,其实也不是这些火炮。
真正投入了最大精力,也让他们获得最大收获的,其实是郭康搞得那几个的“大便堆”。通过这些年的尝试,那些硝田已经开始稳定出产。而按郭康的说法,这还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据郭康说,硝田也和耕地一样,需要常年调养,而成熟硝田的产量,相比而言是很惊人的。按照塞里斯经验,一亩农田大概可以出产二三百斤粮食,而一亩硝田可以出产多达一千到两千斤的硝。
因为在塞里斯,最巅峰期的制硝手工业,同样不是在明清,而是在工业化之前的黎明。极盛时期,太行山区的1000个熬硝工人,一年就生产了70万斤火硝。硝石的价格跌到一斤硝换13斤小米,而就算这样,利润依然高到可以养活大批私营作坊,去继续扩大生产。官府记录产能的文件,甚至要专门提及给这些人做思想工作的事情,因为熬硝佬太有钱了,开始装逼看不起其他老乡……知道这些数据的郭康,当然对于未来的发展很有信心。
虽然这边暂时没有这么高的技术,但黑海沿岸能获取大量水产。那些价值不高的部分,都可以丢硝田里处理,补足原料。再加上主动找矿,开采硝石,这几年来,他们的火药产能还有继续提高的潜力。
最早试试,而从去年开始,郭康已经主动去到处宣传推广这些工艺了。早之前,狄奥多拉等人还觉得他天天带着一帮教士玩秽物,不知道在想什么,可能只有斯拉夫人才能理解吧。只是实在管不住他,只能由他来。这两年,成效逐渐显现出来,才少了很多质疑。
所以,郭康和朱文奎这些人,在策划战争的时候,思路就已经和其他人有些不一样了。这么宝贵的火药,他们安排起来,也毫不吝啬。而在这背后,就是因为技术突破带来的巨大信心。
在朱文奎的催促下,为了保住奖金,炮兵们立刻卖力工作起来,打出了在这个时代称得上疯狂的射速。一轮又一轮炮弹,沿着不同路径,飞向敌人军阵,把一个又一个阵型轰的七零八落。
又打了几轮之后,朱文奎下令停火,而唐赛儿那边,这次带出了数百人。他们和之前一样,刚脱离阵型,就四散而去,用规模大了好几倍的兵力,再次冲击和试探敌人。
唐赛儿这次喊上几十个手下,还是朝着军旗那里扑去。敌人立刻从混乱的阵列中,调集还能动用的兵力进行还击。因为担心他们直接冲入阵型,情急之下,几个贵族军官打扮的人,亲自带着一批手下,向他们进行反冲锋。骑兵混着步兵,乱哄哄地也朝唐赛儿等人奔来。
这次,唐赛儿没有选择回转回去,而是驱马上前,直取那个领头的军官。对方也挺起长矛迎战,稳住矛尖,对着她胸口刺来。唐赛儿立刻挥枪,往右一甩拨开矛头,然后借着回弹,再向左一抖,正中项下。一股血直喷出来,那人直挺挺向后仰落。
不过,他还没有摔倒地上,其他人就已经赶了上来。一时间,七八杆长矛都在往唐赛儿身上戳。她立刻起身,踩在马镫上,向旁边扭身,避开几个威胁更大的攻击。至于其他的,就借着盔甲硬吃下来。
在小跑的马背上,哪怕铁甲挡住了长矛,冲击力也是够受的。好在唐赛儿已经习惯了,不但没有疼得发懵,还立刻反击,把长枪都舞出了花。
正前方一个骑马的贵族,刚一照面就被她刺穿了腹甲,瞬间血流如注;枪身往后一收,砸在绕到后面的一个步兵头上,让他惨叫起来。借着这股力,唐赛儿又是向旁边一甩,枪杆砸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