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汽车销售大战,惊起的庞大影响 (第2/3页)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经济日报》更是刊发头版特稿,给予了极高评价:
【现如今,市场经济正迸发出它前所未有的影响力,用一双隐形的大手,持续在为国家和社会造血】
【改革开放十余年,因计划经济体制逐步退出,在不少领域都出现了产能过剩的现象。依靠我们现有的国民消费水平,远不足以完全消化这些产品】
【与此同时,在重工业、关键技术与装备领域,又因核心技术的缺失和零配件自给率不足等问题,导致相关产品极其稀缺,国民需求得不到满足】
【这种结构性的不平衡所造成的经济困顿,持续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但,一个群体,一家公司的出现,让这种现象看到了缓解的曙光】
【因为在北方,存在一个国家,拥有着与我们完全相反的经济结构——他们轻工业产品匮乏,却在重工业领域拥有雄厚的积累。】
【这就是苏联】
【远东贸易,成为了架设在中苏两国之间的桥梁。他们最初以背包客‘倒爷’的身份往来于两国,为物资交换做着贡献。而远东贸易的成立,毫无疑问将这种民间往来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从‘罐头换飞机’,用八百车皮轻工业物资换回七架客机】
【到如今持续进口拉达、伏尔加汽车,有效缓解国内需求压力,并以‘易货贸易’模式为国家节约宝贵外汇……远东贸易的连续成功,绝非偶然。】
【它精准地抓住了中苏经济的巨大互补性,以民营企业的灵活和效率,打破了外贸领域的诸多壁垒,扮演了‘破冰船’的角色。】
【其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它极大地激发了国内、特别是轻工业重镇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热情,成为了催化民间外贸活力的‘催化剂’。】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远东贸易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它证明,中国民营企业完全有能力在国际经贸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通过市场化运作,既能实现企业自身的发展,也能为国家层面的经贸合作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最终实现互利共赢】
安徽,芜湖。
时任安徽国投的詹青夏逐字逐句看完了《江淮日报》转载自《经济日报》头版特稿,目光沉重。
尤其是,那行主标题【跨越北方的贸易桥梁——远东贸易谱写中苏民间经贸新篇章】
让他的心思浮动不已。
他缓缓抬起头,看向坐在对面沙发上,那位自称来自西南开发集团的赵经理。
“贵司要造车?”
詹夏来的声音平稳,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审慎。
这位被太子李楚泽委以重任、实际管理西南开发集团的赵经理,名叫赵东来。
是李楚泽他老子给他安排的“太傅”。
他是恢复高考之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清华毕业的高材生,原本前途无量,却因个人生活问题栽了跟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