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巨变 (第2/3页)
的新篇章,更是苏联工业改革与对外开放的里程碑。”
他侧身,向身旁示意,聚光灯立刻跟随着他的动作,精准地打在了那个穿着定制深色西装、年轻得有些过分的中国面孔上。
“现在,请允许我荣幸地介绍我们最尊贵的合作伙伴,奇瑞汽车的创始人、远东贸易集团的总裁,秦远先生!”
“他将为我们揭示,我们共同规划的宏伟蓝图!”
在无数道目光的聚焦下,秦远从容起身,走到演讲台前。
他没有拿讲稿,只是双手轻轻按在台沿,目光沉稳地扫过全场。
“各位,我相信在此前大家就已经听到了有关于我们奇瑞与伏尔加厂的一些传闻。”
“是的,你们听到的传闻都是真的。”
“该项目首期总投资15亿美元,将在伏尔加格勒,建立一座全新的、现代化的汽车制造基地!”
“哗——!”
尽管早有风声,但当“十五亿美元”这个天文数字从秦远口中被如此清晰地抛出时,台下依然响起一片抑制不住的惊呼。
记者们低头疯狂记录,相机快门声更加密集。
秦远对下方的反应恍若未觉,继续以平稳的语调勾勒蓝图:“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个最终年产能达到五十万辆的汽车产业新城,新工厂将直接创造数万个就业岗位。”
“而从这里驶出的第一款产品,将是为连接中苏人民友谊而生的轿车——‘风云’,以及,能够征服西伯利亚辽阔土地的越野精灵——‘贝加尔’!”
台下的一众记者们听到这里,脸上纷纷露出震惊的神色。
一开始就推出两款新车,而且投资还这么大。
真的有把握吗?
而相比于这些记者,前来参会的几名西方汽车巨头驻莫斯科代表。
他们此刻的脸上,多了一丝警惕和不安。
一个伏尔加,他们不怕。
因为这本就是旧时代的残党,除了在计划体制下,在中国以及苏联这些市场,还有一些竞争力外。
对于西方的品牌车而言,这些车就是废铁。
一个奇瑞,他们也不怕。
一家新组建的车企,哪怕背后有安徽一省支持。
但是这两家合作,互相借助对方的优势进行互补,而且还能如此有条理的,推出全新系列的汽车。
这就有些让人警惕了。
很快,在秦远的完整商业计划书公布下,他们更加确认。
一个整合了中苏优势的汽车巨头即将崛起,而这股崛起之势,必将对大众、菲亚特等对于中苏两国觊觎已久的西方汽车品牌,造成影响。
甚至于,未来有一天,还可能影响到,他们已经进入的东欧诸国市场。
很快,到了问答环节。
似乎是响应这些车企的期待,一名路透社的记者站起来提问道:“秦先生,我是路透社的记者。您描绘的蓝图非常激动人心,但十五亿美元是天文数字。”
“请问,这笔巨额投资的资金来源是什么?是您个人的财富,还是……”
所有人的心都提了起来,这是最关键的问题。
秦远的嘴角勾起一抹若有若无的笑意,仿佛就在等这个问题。
“感谢你的提问。”他从容不迫地回答,“如此规模的投资,自然需要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项目的一部分,将由我们联盟的成员自身投入。同时,我们亦持开放态度,欢迎具有全球视野和长远眼光的战略投资者,进行股权融资。”
又有一位记者追问:“秦先生,十五亿美元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如此巨大的投资,您的信心来源是什么?如何确保一定就能成功呢?”
秦远淡然一笑,“在事情成功之前,没有人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就确定,一定能取得成功。”
“除非那个人是上帝。”
听见这话,现场会声一笑。
但转而,秦远伸出三根手指,认真道:“虽然没人能够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的,但是一切成功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而我的信心,就基于三点。”
“第一,中国日益成熟的低成本、高质量汽车零部件供应链体系,以及奇瑞已经成功引进并消化的西欧先进发动机与底盘技术,这是我们的成本和技术优势。”
“第二,伏尔加厂乃至整个苏联雄厚的重工业根基和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这是产品质量和规模化生产的坚实基础。”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在中苏两国,都拥有着数量庞大且需求饥渴的汽车市场。”
“我相信,我们推出的‘风云’和‘贝加尔’,只要在产品上下足功夫,对西方汽车进行追赶,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的汽车将畅行在中苏两国的公路之上。”
话音落下,全场先是片刻的寂静,随即爆发出更加热烈的议论声。
当秦远走下演讲台时,现场的记者们再也按捺不住,纷纷快速进行着抄写,通过各种手段向外传递。
他们能想象到,这些消息一旦被外界获知,会造成多大的影响。
秦远所宣布的这个商业计划之周密、野心之庞大。
一旦顺利推进,不仅将深刻影响中苏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