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明末隐龙 > 公权博弈:捐粮大义下的制度施压

公权博弈:捐粮大义下的制度施压

    公权博弈:捐粮大义下的制度施压 (第2/3页)

三条,联名需满百户方可具状,我们城西三百二十户,足够送大人去应天府的刑部候审了。"

    这话像根细针扎进县丞的太阳穴。他想起三年前邻县的粮案,正是因为保甲联名超过两百户,最终逼得布政使亲自下乡赔罪。此刻百姓们手中的破碗突然举起,在雨中连成白晃晃的浪头,每个碗底都用红漆描着小小的 "赵" 字 —— 那是赵府粥棚的标记,也是最致命的民心烙印。

    "县丞大人想往哪儿走?" 赵员外的声音突然冷下来。他挡住对方去路的同时,有意无意地露出腰间的牛皮袋,里面装着的不是银票,而是二十份《告御状》副本,每份都有不同的乡绅联名。粮车油布撕裂的声响中,"新军义粮" 的黄旗终于露出真容,旗面用的是户部规定的正黄色,左上角绣着的五爪金龙虽小,却比王县令的七品官服补子耀眼百倍。

    县丞的后背撞上冰冷的石狮。他看见粮车底层露出的《义仓支领簿》,每一页都贴着盖有县衙红戳的领粥凭证。按《灾荒赈济则例》,这些凭证需按月上报户部,迟报一日罚俸三月,漏报五人以上革职查办。而他上个月刚帮王县令截留了两石赈米,此刻那些浸着雨水的纸页,分明是张张催命符。

    "私通新军?" 林宇的冷笑惊落了石狮头顶的积水。他从袖中抖出半幅《兵部火票》,朱砂批注的 "准赵记商队协运军粮" 字样赫然在目,"这是督师大人亲批的火票,盖着五军都督府的银印。按《军商协运章程》第十四条,阻挠协运者,督师可先斩后奏。" 他故意让火票边缘扫过县丞的鼻尖,上面的蜡封还带着南京兵部的温热。

    肉铺王屠户的屠刀突然剁在石阶上,刀刃没入青石板半寸。他啐掉嘴角的草茎,露出缺了门牙的齿龈:"去年冬天俺娘快饿死,是赵老爷的粥棚开了整宿!" 他的目光扫过县丞发颤的双手,"你家太爷在醉香楼喝花酒时,可曾想过俺们在义仓外排了三天三夜?"

    少年们的吼声紧跟着响起。他们举着从义仓领粥时发的木牌,上面 "忠义良民" 的朱批还新鲜着:"开仓放粮!"" 还我盐井!"这些去年冬天差点饿死的孩子,此刻用冻僵的手指抠着县衙送来的" 善堂碑 ",碑上" 乐善好施 " 的王县令大名,正在雨水中渐渐模糊。

    县丞的官靴突然打滑,踉跄着撞翻了粮车上的《茶税新规》。浸透的纸张贴在青石板上,露出底下用米汤写的密字 —— 那是王县令昨夜才下达的勒索清单,赤水盐井的年产量、商队的武装配置、甚至赵府三公子的婚期都列在其中。林宇的剑尖立刻抵住他的咽喉,冰冷的金属触感让县丞想起今早看见的刑具:那是王县令新得的 "盐铲",专门用来对付不肯交井的盐商。

    "按《大明律・户律九》,伪造税则者,杖一百,徒三年。" 赵员外不知何时站到了他身后,袖中滑落的《大明会典》正好翻开在 "盐政" 卷,"若涉及军粮,则加三等治罪 —— 大人知道 ' 加三等 ' 是什么意思吗?" 他故意在 "军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