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明末隐龙 > 根须与荆棘

根须与荆棘

    根须与荆棘 (第2/3页)

不容置疑的威压,“传令下去!各州县,都给老子照此办理!立碑!宣讲!让那些泥腿子都知道,谁才是这片土地的主子!跟着老子,才有口气活!” 他顿了顿,眼中凶光暴涨,心里的念头像淬了毒的钢针:那些敢藏粮的豪强,正好借这个由头抄了他们的家!抢来的粮食既能填老子的粮仓,又能分给流民点残羹冷炙,让他们觉得老子比那些地主强!等老子把权力的网织密了,整个荆襄的人,都得给老子当牛做马!“至于那些还敢藏粮、还敢跟老子作对的豪强余孽…… 周家庄就是榜样!给老子继续查!继续清!老子要这荆襄之地,只有听话的顺民!”

    命令下达,大堂内弥漫着一股压抑的寒意。所谓的 “扎根”,每一步都踏在累累白骨和熊熊烈火之上。荆襄大地,并未迎来新生,只是在暴政的 “均田令” 下,陷入了更深重的恐惧和绝望。

    同一时间,川东,平昌县,“劝农所” 试验田。

    冬日的暖阳难得地穿透云层,洒在一片精心整理过的坡地上。虽是天寒地冻,但这片被深沟环绕、田垄整齐的土地上,却聚集了不少人,气氛热烈。林宇褪去了官袍,只穿一件半旧的棉褂,裤腿挽到膝盖,赤脚踩在冰冷湿润的泥土里,正和几个老农、吴明远、刘子墨等人围着一架造型奇特的木制器械。

    这器械主体像一辆没有轮子的平板车,前端有一个可调节深浅的犁铧(铁制),后面跟着一个带格子的木斗。一个精壮的汉子在前面拉,林宇则在后面扶着把手操控方向。

    “嘿!成了!” 随着汉子一声吆喝,犁铧轻松地破开板结的冻土,翻起深褐色的泥浪。后面木斗的格子里,均匀地漏出饱满的麦种,随着犁铧的前进,精准地撒入新开的犁沟里!紧接着,器械尾部一个带齿的木轮转动,将翻起的泥土轻轻覆上,正好盖住种子!

    “好!好家伙!”

    “神了!犁地、下种、覆土,一气呵成!”

    “省了多少力气!还播得这么匀实!”

    围观的老农和 “农会” 的骨干们发出阵阵惊叹和由衷的赞叹声。连向来严肃的吴明远,也捻着胡须,频频点头。

    “大人!这… 这‘新式条播机’,真乃神物啊!” 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农激动地抓住林宇沾满泥巴的手,“往年冬麦播种,全家老小齐上阵,点种弯腰累断腰!有了这宝贝,一人一畜,一天能播好几亩!还省种子!出苗肯定齐整!”

    林宇擦了把额头的细汗,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陈老伯,这可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吴先生翻遍了古籍,找到了元代王祯《农书》里‘耧车’的图样,又结合了涂山‘匠作会’王把式他们琢磨出的新犁铧和齿轮传动,还有刘先生带蒙童们算的格子间距…… 是咱们川东老少爷们一起琢磨出来的!” 他指着器械上几个精巧的榫卯和铁件,“瞧,这铁犁铧是焦炭炉新炼的好钢打的,耐磨!这齿轮是匠作会反复调试的,保准下种均匀!这格子大小,是按刘先生他们算的‘亩种量’定的,既能保苗,又不浪费!”

    “是啊!众人拾柴火焰高!” 刘子墨扶了扶眼镜,镜片后的眼睛闪闪发亮,“大人提议的‘冬麦条播密植法’,配合这新器械,再加上‘农会’组织的堆肥和冬灌…… 来年开春,这片坡地的收成,定能翻上一番!”

    “翻一番?” 陈墨也挤在人群里,闻言眼睛都瞪大了,“大人!若真能成,这可是活人无数的大功德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