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明末隐龙 > 血淬襄樊

血淬襄樊

    血淬襄樊 (第3/3页)

左逆亲率几十万大军来了!”

    “樊城差点就破了!这城… 守得住吗?”

    “粮食越来越少了,粥棚的粥都快成米汤了…”

    “官府在挨家挨户强征药材和布匹了…”

    流言在阴暗的角落滋生,如同潮湿处的霉斑。柳如烟的 “察访司” 如同最敏锐的猎犬,接连破获了几起小规模试图煽动闹事、甚至暗中联络左军的案件,主事者被枷号示众在城门口,血腥的镇压暂时压制了不稳的苗头,但空气中的紧张感却挥之不去,压得人喘不过气。

    然而,在城西一处由农会组织的临时伤兵营里,却呈现出另一番景象。许多领到新田契、加入农会的普通百姓,自发组织起来支援守军。妇人们围坐在火堆旁,熬煮着稀米汤,用粗糙的手清洗着带血的绷带 —— 布匹短缺,她们就拆了自家的旧衣被褥;老人们佝偻着腰,帮忙给轻伤员喂水喂药,低声说着宽慰的话;青壮则组成担架队,冒着城头的流矢,将伤员从火线上抢运下来,肩膀被担架压得红肿却没人叫苦。一个在土地丈量时领到田契、刚刚在协助守城中被流矢射伤手臂的老农,躺在草席上,见到前来探望的陈墨和吴明远,挣扎着坐起身,激动地说:“大人!莫怕!有地种,有活路,这城… 咱老百姓跟你们一起守!左秃子想进来?除非从老汉尸体上踏过去!” 浑浊的眼中,是朴素却无比坚定的光芒。

    这一幕,被匆匆赶回城内处理军务的李定国看在眼里。他甲胄上沾满血污和泥土,脸上带着掩不住的疲惫,但看到伤兵营中这军民互助、同仇敌忾的景象,眼中闪过一丝动容。林宇大人的 “深根固本”,在这血火炼狱中,竟真的生出了根须,结出了名为 “民心” 的果实。这比任何刀枪火炮,都更让他感到坚守下去的力量。

    白帝城,经略府。

    巨大的沙盘上,代表左良玉王旗的巨大红色标志,已被插在了汉水东岸,与代表襄阳的蓝色旗帜隔江对峙,红色标记密密麻麻,几乎要将蓝色吞噬。沙盘周围的气氛压抑得令人喘不过气。赵猛带来的战报,详细描述了樊城血战的惨烈、飞雷炮的奇效以及左良玉亲临带来的巨大压力,纸页上甚至沾着未干的血迹。

    “左逆亲至,贼军士气大振,后续攻势必如狂风暴雨!襄阳… 能顶住吗?” 陈墨派回来请求增援物资和兵员的信使,声音带着哭腔,膝盖微微颤抖。

    林宇沉默地看着沙盘,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襄阳城的模型,木质模型已被反复摩挲得光滑。良久,他才开口,声音带着一种穿透迷雾的冷静:“定国将军初战告捷,挫敌锋芒,更在危急时刻稳住了阵脚,已属不易。飞雷炮初显神威,当加大输送!传令匠作会,集中力量,优先赶制‘***’与‘飞雷炮’,不惜工本!川东库存之火药、铅弹、箭矢、伤药,分出六成,由水营秘密押运,务必避开左军耳目送达!”

    “至于援兵…” 林宇的目光扫过沙盘上川东各要点,最终缓缓摇头,“川东新军,一兵一卒不可轻动!此乃根本!”

    他走到窗前,望着南方阴沉的天空,仿佛能感受到千里之外襄阳城下的血火气息:“左良玉亲临,看似泰山压顶,实则是他心急!数十万大军云集襄阳城下,人吃马嚼,每日消耗如山如海!其后勤线漫长,根基浮于劫掠!只要襄阳坚城不破,荆襄民心不乱,耗下去,先撑不住的… 未必是我们!”

    “传令定国将军:深沟高垒,避其锋芒,耗其锐气,击其惰归!依托坚城,发挥火器之利,以空间换时间!每一日坚守,都是在给左良玉放血!” 林宇转身,目光锐利如刀,“同时,柳如烟!”

    “属下在!” 柳如烟无声出现,玄衣与阴影融为一体。

    “动用一切潜伏力量,搜集左军粮道信息!尤其关注其从武昌至前线的水陆转运节点!若有机会… 焚其粮秣!断其补给!此乃制胜关键!”

    命令下达,川东这架战争机器再次开足马力,将宝贵的物资和武器,源源不断地输向那浴血奋战的荆襄前线。林宇的目光再次落回沙盘上的襄阳。那枚蓝色的旗帜,在无数红色标记的包围下,显得如此渺小,却又如此坚韧。血淬襄樊,淬炼的不只是城墙的硬度,更是新政的根基与守护家园的意志。这场注定漫长的消耗战,才刚刚开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