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戏台音煞:六百年的未绝琴声 (第2/3页)
老周叔手里,又轻轻拍了拍他的后背安抚:“周叔您别怕,跟着煊墨先生的声音走,香包在您手里,闻着就不慌了。”她站在台下,手里捏着艾草,随时准备加重香气阻断煞气共鸣。
“第一重锚定:声源分辨。”煊墨的声音随着戏台的回声起伏,像琴弦的泛音般柔和,“现在仔细听——雨打戏台的声音是‘滴答、滴答’,规律又轻快,这是现在的雨;您怀里月琴的弦断了,发不出声音,这是现在的琴。而那个哭腔的调子忽高忽低,带着怨气,那是六百年前的声音,不是现在的,对吗?”老周叔的呼吸渐渐放缓,手里的香包攥得更紧了。
“第二重锚定:触感隔离。”炳坤适时上前,用温热的帕子擦去他额头的雨水,“感受帕子的暖意,是炳坤刚用热水浸过的;感受戏台红绒椅的软,是民国时的布料,不是明代的硬木椅。您摸自己的手背,皮肤是温暖的,有皱纹的,这是现在的您,不是幻觉里的古人。”老周叔的手指动了动,摸了摸自己的手背,眼神清醒了些。
“第三重锚定:情绪剥离。”煊墨指着戏台角落的蛛网,“您看那蛛网,结了又破,破了又结,像极了音煞带来的情绪——它让您替六百年前的人委屈,但您是老周叔,您守了戏台三十年,您的情绪该是对戏台的心疼,不是对古人的怨恨。把那股怨气想象成蛛网,轻轻吹走它。”老周叔深吸一口气,香包的艾草味让他眉头舒展。
“第四重锚定:场景还原。”煊墨让他描述戏台的日常,“您每天早上来扫地,会给那棵老槐树浇水,戏台的匾额是‘聚音台’,对吗?这些是您熟悉的现在。而幻觉里的明代戏台没有电灯,没有您的月琴,也没有炳坤的香包,对不对?”老周叔点点头,开始数着台上的灯:“一盏、两盏……现在有电灯,明代没有。”
“第五重锚定:声音对话。”戏台横梁又传来古琴声,这次煊墨没有阻止,反而引导他回应,“现在对那琴声说:‘我知道你有冤屈,但我是守戏台的,不是判案的,你该找的是拿着苏婉医案的人。’告诉它:‘你的琴声很好听,但不该用来骂人,该用来让人记住你是救人的医女。’”老周叔对着横梁轻声说,琴声竟真的柔和了些。
“第六重锚定:具象指引。”煊墨加重语气,引导他聚焦幻觉中的细节,“现在看着那琴声来的方向——是不是有个穿绿襦裙的女子站在柱子旁?她在指着哪根柱子?柱子上有没有特殊的标记?她手里是不是拿着琴谱?把这些画面像拍照一样存进脑子里,这是她要你传递的位置。”老周叔的眼球在眼睑下快速转动,手指无意识地指向戏台中央,突然开口,声音带着清晰的笃定。
催眠中,老周叔猛地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