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状元文质策问答卷 第一问》 (第1/3页)
我直接用AI帮忙翻译成白话文的哈,所以排版、标点符号我就不太讲究了。
以奇特的见识来谈论奇特的兵法。
所谓战争,表面上是力量的对决,但其行动包含了“虚”与“实”的情状变化,必须将这两点都研究透彻。
所谓力量,其实是用智谋来让对手屈服的,但它的运用包含了“奇”与“正”的方法,必须将这两点都运用到极致。
所以,善于揣摩敌情的人,常常能攻击敌人的薄弱之处,避开敌人的精锐主力;
而善于战胜敌人的人,在于能依托常规的堂正之师,来施展出其不意的奇谋。
如果不想着使用奇谋,怎么能克敌制胜呢?
但如果对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利害关系都搞不清楚,又怎么能施展奇谋,让战局发生奇妙的变化呢?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算你军队再勇猛,敌人也可能抓住机会反戈一击,更何况是力量本就不足的一方呢?
由此可见,用兵虽然根本在于实力,但也不能仅仅依赖蛮力;
战法虽然贵在堂堂正正,但也不能拘泥于常规,不知变通。
那些肩负着镇守边疆、统帅三军重任的人,怎么能不仔细思考这个问题呢?
兵圣孙武曾说:“战术不过‘奇’、‘正’两种,但奇正之间的转化,是无穷无尽的。”
又说:“作战时,以正兵当敌,以奇兵取胜。”
这都是在说,兵法虽然有奇有正,但夺取胜利,常常要依靠奇谋。
这也是在告诫那些只懂得用蛮力的人。
宋代的苏洵也说:“用常规方法作战,胜负尚未可知;但如果使用奇谋,十次里总能胜个五次。”
可见苏洵的观点也是源自孙子。
唉,自周朝王道衰落之后,霸主的武力开始横行;
仁义之道微弱之后,权术谋略便开始兴盛。
三代时期那种仁义之师的战争形态已经离我们很远了,后世之人却常常避讳谈论“奇谋”,这简直是重蹈宋襄公、成安君的覆辙,被天下人耻笑。
然而,用兵之道,确实不是轻易就能说清楚的。
就好比医生治病,遇到热症就用黄连,遇到寒症就用肉桂,这是常规疗法。
但到了扁鹊、卢医这样的神医手里,就不是这样了。
他们磨砺针、砥砺石,声东击西,看似不经意间下针,病人还没反应过来,病就好了,霍然而起。
又好比下棋,高手布局,看准对方的弱点,抓住机会就猛攻。
而像弈秋这样的棋圣,更是能远距离落子,在看似无关紧要的地方布局,意在必争之外,却不知不觉间已经锁定了胜局。
为什么呢?同样的技艺,但运用起来却有高下之分。
下棋和医术尚且如此,何况是用兵打仗呢?
所以,战胜敌人不难,难的是设计出奇谋;
设计奇谋不难,难的是准确掌握敌我双方的真实情况。
兵法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正是通过洞察敌情来施展奇谋的秘诀。
不了解敌人,就无法预判对方的行动;
不了解自己,就无法评估自己的实力。
了解敌我双方,百战百胜;了解敌人不了解自己,或了解自己不了解敌人,则一胜一负;两边都不了解,那失败就是早晚的事了。
但敌我情况是那么容易探知的吗?
所以,想让敌人前进,就假装败退来引诱他;
想让我方士兵前进,就用重赏来坚定他们的决心。
如果不仔细判断形势,奇谋用了一半,发现双方兵力差距太大,难以持久,那就危险了。
或者用假投降来让敌人松懈,趁机进攻;
或者在敌营中策反,瓦解他们的士气。
如果不仔细判断形势,奇谋用了一半,敌人被我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