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不用高考也能上复旦 (第2/3页)
老四眯着眼笑。
“你要是能写出篇轰动的文章,让县里领导看中,别说文化馆,去地区报社都有可能!”
“许知青,我看你平常总爱写点啥,说不定你能行!”
...
日头爬到头顶时,麦田里飘起饭菜香。
许成军和杏花蹲在田埂上歇晌,搪瓷缸里的红薯稀饭冒着热气,就着腌萝卜干吃得香。
别笑!
是真香!
搁谁干一天活,前一天还只吃了点粗粮,这么吃都得香!
远处赵刚和几个社员在追跑,有人从家里带了炒花生,正互相打闹着分着吃。
也别笑,要是做个比喻。
这年头的炒花生在公社里相当于后世08年在小学班里分可乐!
豪横!
“成军哥,你说城里是不是顿顿有白馒头?”
杏花眼睛亮晶晶的。
她长这么大,只去过两回县城,还是跟着她娘去办事。
县城真大,人也多,就是在那有股说不出来的不自在。
“以后肯定会有的。”许成军咬了口红薯,甜的嘞。
这事啊,他比谁都清楚。
不只是白面馒头,面包和自行车也都会有的!
想起历史里的“三步走”战略,如果说给杏花听可能像讲童话。
他不敢讲,
杏花想必也不会信。
他望着远处连绵的麦田,心里也打起了算盘。
要先把《谷仓》写出来,找机会投给县文化馆或地区刊物。
凭着中文系的功底和对时代的把握,写出点名堂不难。
只要文章被看中,就能顺理成章争取大队推荐,进文化馆先脱离农门;
往后再瞅机会。
要么争取推荐上大学(79年部分高校还有推荐名额),要么借调去地区、省里。
这条路比现在准备高考稳妥,
也符合他的行事风格。
“想啥呢?笑得跟偷了鸡似的。”
赵刚凑过来,塞给他一把炒花生。
“晚上去捉黄鳝不?卖了钱请你吃羊肉汤!”
“今天不去啦,晚上要写点东西。”
许成军把花生揣进兜里,对着赵刚摆手道。
“对了,你知道县里文化馆的刘干事啥脾气不?”
“刘干事?”
赵刚挠挠头。
“听说爱喝酒,上次来村里采风,喝多了跟队长掰手腕,输了还哭鼻子呢!”
许成军忍不住笑了。
这年代的文化人,倒比后世机关里的刻板形象鲜活多了。
收工路上,夕阳把人影拉得老长。
杏花和他一起背农具,两人踩着田埂上的青草慢慢走。
麦浪在风里翻涌,远处炊烟袅袅,狗叫声此起彼伏,日子虽清苦,却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