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黑与红 (第1/3页)
许成军比谁都清楚,开设这个专栏。
于他而言绝不止是短期的身份跃迁,更是铺就长期文学道路的起点。
他要“文以载道”。
可文字要传情达意,终究需要一方妥帖的承载平台。
《安徽青年报》这份专栏,恰似为他在文学世界里扎下了一根扎实的根基。
而在这个时代的人眼里,这更等同于一份体面的营生。
一份相对轻松却稳定的收入,足以让他在动荡与变革交织的年月里,多一份安身立命的底气。
真是一份难以拒绝的邀约啊~
...
“专栏该叫什么名字好呢?”
李主编见他神色松动,眼神一亮。
“我琢磨着就叫‘青年观察’,你看咋样?就写你看到的、听到的,不用端着架子,像跟读者唠嗑似的。”
穿蓝布衫的张副编推了推眼镜,补充道:“每月两期,千字左右就行。题材不限制,个体户的新活法、知青的读书梦、村里的新鲜事,啥都能写。稿费给你千字六块,比报社老作者还高一块。”
“稿酬很宽厚。“
许成军深吸一口气,喉结动了动:“但是李主编,有件事我得说清楚。”
“我可能要去上海读书,复旦大学的工农兵推荐制流程走了一半了。”
编辑部里突然静了。
钱明在旁边拽了拽他的衣角,眼里带着点急。
这可是多少人求都求不来的机会。
你丫的在这搞事!
李主编却笑了:“这是好事啊!”
“去复旦更该写!上海的个体户比合肥多,素材不也多?”
“你要是愿意,就当我们的驻沪通讯员。稿子寄到报社就行,马胜利跑邮局勤,保证丢不了。”
沉吟片刻。
“我写。”
他突然开口,声音不大却很笃定
“不过,专栏里得留个角落,登读者来信。”
许成军指尖在桌面敲了敲,“不光我写,也得让他们说说话。”
沉吟一会,一正一副两位主编对视一眼。
张副主编笑着说:“这主意不错!咱们加个‘读者回音’,你挑几封来信回应,比你单写更热闹!”
...
李主编适时站起来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