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日常切片》 (第2/3页)
接过材料仔细翻看,轻轻点了点头:“章培横教授特别交代,要看看你原稿的修改痕迹。年轻人能沉下心写农村题材,不容易。”
他把材料按顺序放进档案袋,用棉绳捆好,“校委会其实分歧不小。有人说知青学历浅,也有人说你的文字够格当‘特殊人才’。”
“理解。”
许成军笑了笑,“我在农村插队两年,知道教授们怕我理论底子薄。”
教务员诧异的看了他一眼,
这话看似谦虚,但是话里话外其实全是自信。
对自己的理论知识很自信?
这在知青里到是少见。
于是教务也有意无意的多叮嘱几句。
“但是从你的材料看,其实我认为是绝对够格,放在往年大可不用你来面试这一趟。”
“但是今年特殊,有消息说10月要全面取消工农兵推荐,本来在这风口上,复旦今年也是要停的,最后留了口子,但是全国也才十几个名额。”
“所以艰涩之处也请你理解。”
其实很多时候,你一句话就能改变别人的态度。
当然你也得知道该说什么话。
“当然能理解老师们的良苦用心,也让您和各位教授费心了。”许成军应道。
教务抬头看看许成军,笑了。
兴许是觉得这知青还挺有趣。
就又从抽屉里拿出张面试流程表:“大后天上午九点,面试在三楼会议室。我去约,朱教授、章教授都会在,还有三位搞文学研究的老师。你准备准备讲讲《谷仓》的创作思路,其他作品也可能会问到。”
他顿了顿,补充道,“如果有些理论不好讲,就多说说你在生产队的实际观察。”
许成军接过流程表,上面用红笔标着四个环节:作品解读、政策理解、文学理论、现场写作。
“谢谢您提醒。现场写作大概是什么题材?”
“不好说。”
教务员收拾着档案,“去年考的是《家乡》,前年是《一次劳动》,都是跟生活相关的。你平时怎么观察生活,到时候就怎么写。”
命题到是很符合文学思潮,到也不难。
他指了指窗外,“招待所安排在后门的知青楼,凭这个条子能住到面试结束,一天八毛,走学校账。”
许成军接过住宿条子,也没打算住。
文联招待所多好!
入则汪曾祺,出则谌容!
“请问面试结果大概多久能出来?”
“现场就能告知你,这次章教授是关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