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毕业生基本素质 (第2/3页)
但是不知怎么的,那表情就是跟被黄毛骗了姑娘似的。
怎么个事?
章培横瞄了他一眼,咳嗽一声。
他对这个发言还是很认可的。
1979年这个节骨眼上,青年学者缺乏基础训练,老一辈学者的治学方法难以系统延续。
文学研究呈现“碎片化”“经验化”特征,缺乏清晰的路径意识。
现在就需要许成军嘴里这点东西
“第三步是通学术史。以脉络为坐标,找准研究定位学术研究是一场'与前人对话''的接力。需梳理学术史:从学者代际,如朱自清、王瑶、钱理群等不同时期学者的研究脉络,到研究领域,如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流派演变、学术史本身的研究等。
“理解三个核心问题:现有研究成果是什么?前人用了哪些方法与思路?领域中还有哪些未被关注的缺口?学术史的意义在于:让我们这一代学生站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思考,既避免重复劳动,也能从“未完成”中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
朱东润嘴角动了动,看了眼旁边的贾值芳。
二老默契对视,想说点什么最终还是没舍得打断这场“讲座”。
他们是最知道学界当前缺什么的人,他们之前就有思考,却没想到被一个连本科生都不是农村插队知青给讲明白了,讲清了。
许成军现在说的“学者代际”和“研究缺口”,其实直指当时学术传承的核心问题。
十年断层后,青年学者不知“前人做了什么”“自己能做什么”。
这种“站在已有成果上思考”的思路,能为学术重建提供了“避免重复劳动、找准突破点”的理性路径。
“第四步是练写作。以输出为目标,完成能力转化前三者的积累,最终要通过学术写作落地。掌握基本规范是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持续练笔、修改打磨,将文本理解、理论运用、学术史认知转化为清晰、严谨的学术表达。写作不是终点,而是检验前三层能力是否扎实的标尺,也是学术思考的最终呈现。”
说到这章培横已经有点知道这许成军在说什么了。
他在定义做学文的方法论!
许成军将四者串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