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给赵匡胤讲烛影斧声 (第1/3页)
一句句劲爆的诛心之语,大逆不道之言,直往赵匡胤耳朵里钻。
让赵匡胤握着玉斧的手,不自觉的就用上了力气。
“相对于太祖本纪上面的简略记载,《宋史纪事本末》则给出来了更为详细的记录。
说是十一月十九日夜晚,陛下病重,于是便召来了晋王赵光义前来嘱托后事。
是夜天降大雪,官家在万岁殿与晋王饮酒,且屏退了左右。
没有人知道官家和晋王都说了些什么。
只有人遥遥的看到,烛火的映照之下,晋王的身影映在窗户上。
有时候起身,对官家行礼,似乎有谦逊避让之状。
没过多久,看到官家以手中玉斧手拄地,发出声响,说好为之!好为之!
也有的记载为好做,好做。”
“后面呢?”
停顿了片刻后,赵匡胤望着李成开了口,这个时候的他神色再度恢复了平静。
那握着玉斧的手也已松开,心中不知作何想。
“后面便是官家很快睡着,鼾声如雷。
等到了五更时,侍者发现官家还未起床,没什么动静。
进来察看,这才看发现官家人已经没了。”
李成小心的打量了一下赵匡胤的神色,发现赵老大的脸还是一如既往的黑,并没有别的多余神情。
“这不也没有说,我是被晋王所害吗?”
赵匡胤感受到李成的目光,便缓缓的开了口。
“这等事情,又怎么好明确的记载?
宋朝早就没了唐朝时的那种恢宏大气,文人学者一个个没了骨气。
记载史书,尤其是记载这种类似的事情时,往往要讲究一个为尊者讳。
若是还能有上古先秦时,史官的气节,也不至于留下这么多的谜团和争议了。
在加上赵光义是出了名的气量狭小,会写的这般云遮雾罩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就连如此隐晦的记载,到了宋徽宗的时候,《湘山野录》都被列为了禁书。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继位的宋徽宗赵佶,也是从他哥哥那所继承的皇位。
哲宗身死无后,他便来了个兄终弟及。
哲宗是一个很不错的皇帝,对外作战接连胜利,一扫之前的屈辱。
同样的兄终弟及,难免不会让人和官家与晋王之间的事情拿出来进行联想,对比。
于是,文莹和尚所写湘山野录,这本最先记载烛影斧声的书籍,就被列为了禁书。
而文莹和尚,此人乃是钱塘那边有名的僧人。
也是钱惟演两个儿子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