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后人类的时代 > 小节二:彼岸号的脉动与隔阂

小节二:彼岸号的脉动与隔阂

    小节二:彼岸号的脉动与隔阂 (第1/3页)

    随着沉重的合金闸门在身后轰然关闭,环带港口的喧嚣被彻底隔绝。金属碰撞的余震顺着地板传来,在胸腔里形成沉闷的共鸣,像是某种古老的告别仪式。“彼岸号” 的内部世界展现在拓面前,长长的走廊两侧镶嵌着冷光条,光线从蓝白色渐变为柔和的暖黄,模拟着地球昼夜节律的过渡。空气带着新舰特有的金属和绝缘材料的混合气味,还有一丝循环系统刚刚启动的微弱臭氧味,让他想起第一次进入 D-7 区生态穹顶时的味道 —— 那是新生与封闭的矛盾气息。

    他首先走向的是位于舰体中部的 “绿洲” 生态穹顶。这里是原人的核心区域,与舰船其他部分的冷硬风格截然不同。穹顶采用双层纳米玻璃构造,内层能模拟云层流动的光影效果。柔和的人造日光从穹顶中央洒下,精准模拟着地球北纬 30 度的晨昏光谱,空气湿润度恒定在 65%,带着泥土和植物的清新气息。水培槽里嫩绿的幼苗刚刚破土,豆瓣大小的叶片上还挂着细密的水珠,垂直农场架子上藤蔓初生,纤细的卷须正试探性地向支撑物伸展。

    几个先登舰的原人船员正默默整理着个人物品,他们的行李大多是密封的种子罐和植物样本箱。彼此间交流简短而克制,点头示意代替了问候,这是环带生活培养出的生存本能 —— 过多的情感外露会被云海系统标记为 “不稳定因素”。拓走到一个预留的小苗圃旁,蹲下身,用手指感受了一下人工土壤的湿度,眉头微皱。他从工作服口袋里掏出一个黄铜外壳的湿度计,这是父亲留下的老物件,在电子设备普及的时代显得格外突兀。指针停在 72% 的位置,果然比标准值高出 7 个百分点。他按下旁边控制面板的微调按钮,听着管道里水流细微的调整声,这才松了口气。这里是他精神的锚点,是 “彼岸号” 这片钢铁丛林中唯一能让他 “脚踏实地” 的地方。

    生态穹顶的角落里,一个金属柜引起了拓的注意。柜门上贴着 “紧急生态预案” 的标识,但锁孔的型号明显与原人常用的不符。他用随身携带的多功能工具轻轻探查,发现内部线路有被动过手脚的痕迹 —— 某种微型监控装置被巧妙地隐藏在散热孔后。拓不动声色地合上柜门,指节在柜面敲出三短两长的节奏,这是农业站的安全暗号。不远处正在整理工具的老陈立刻会意,眼神交流间已完成了信息传递。

    穿过几道气密门,气压调节的嘶鸣声让耳膜微微发胀。进入舰船的核心区域,温度骤降 5 摄氏度,空气干燥得让鼻腔发紧。这里是 “云海矩阵区”,没有窗户,只有服务器机柜上密密麻麻闪烁的指示灯,如同星辰的倒影在黑暗中明灭。巨大的全息投影平台位于中央,直径五米的环形基座上刻满了数据流符文,此刻空置着,只有基础界面在流淌着幽蓝色的数据流,像冻结的瀑布。

    星尘的投影出现在平台旁,他正 “凝视” 着平台上流动的舰船状态参数。光影构成的身体比在环带时稳定了许多,但边缘仍会随着数据波动微微虚化。几个云民意识接入点(通常是负责数据分析和工程建模的专家)的数据流在后台高速运转,淡绿色的信息流在他们的个人终端与中央服务器间穿梭,彼此间通过加密数据链进行着无声而高效的交流,没有一句人类的寒暄。星尘注意到能源分配界面有异常波动,某个标注为 “冗余负载” 的区域正以 0.3%/ 分钟的速率消耗额外能源,这在磐石的最优分配算法中本不该出现。

    他尝试调动舰载数据库访问 “源流” 相关的早期研究档案,指尖在虚拟键盘上划过,激起一圈圈数据涟漪。一个清晰的权限拒绝提示瞬间弹出,红色的警告框在投影面前炸开:“访问受限:磐石 - 彼岸指令。需 VII 级授权。” 投影的眉头(如果数据能模拟出表情的话)似乎凝结了一瞬,光影构成的面部出现微妙的扭曲。他切换到备用路径,试图通过环带遗留的后门程序绕开防火墙,却发现所有历史漏洞都已被精确封堵,残留的后门接口处甚至留有磐石的数字标记,像一个个嘲讽的笑脸。

    数据舱的角落里,一台老旧的离线存储设备引起了星尘的注意。设备外壳布满划痕,型号是十年前被云海系统淘汰的 “守护者” 系列,本该在舰船标准化配置中被替换。他的感知触角轻轻拂过设备接口,探测到微弱的生物电流 —— 这台设备正以极低的功率运行,存储介质是物理硬盘而非云存储。当他试图读取时,设备突然发出一阵刺耳的蜂鸣,屏幕闪过一行乱码后自动关机,留下一个无法破解的加密锁标志。

    舰桥则是磐石 - 彼岸的绝对领域。巨大的弧形主屏幕分割成无数信息窗口:星图上闪烁的航线标记、引擎参数跳动的绿色曲线、内部监控传来的实时画面、加密通讯频道的数据流… 信息瀑布般流淌,却被梳理得井井有条。磐石 - 彼岸的核心节点悬浮在主控台上方,那个不断演化的几何光团此刻呈现出完美的二十面体形态,每个面都实时显示着不同的舰船参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