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工作模型变革 (第2/3页)
自己造。我已经画好了专用机床的改进图纸。"
会议室突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盯着这个年轻人——他眼睛里的血丝和坚定的目光一样醒目。
最终方案获得了通过,但规模缩减为第一期先建五个实验室。散会时,赵厂长拉住陈樾:"老陈,你知道我顶着多大压力支持你吗?要是搞不成..."
"一定能成。"陈樾望着窗外正在扩建的厂房,"咱们输不起啊。"
接下来的日子,兵工厂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地。新建的红砖实验室拔地而起,从各部队抽调的技术骨干陆续报到,机械分厂日夜不停地生产实验设备。
陈樾忙得脚不沾地。白天要给新来的研究员培训,晚上要审核各实验室的筹建方案,半夜还得继续画新的山地运兵车图纸。他的办公室门口永远排着长队,饭盒里的饭菜经常放到冰凉都没动一口。
"陈总工,发动机实验室的涡轮增压器测试出问题了!"
"陈工,传动实验室的差速器装配不上!"
"老陈,新来的这批大学生看不懂悬挂系统图纸!"
每个问题陈樾都得亲自解决。有次他在调试变速箱时直接晕倒在车间,醒来时发现躺在医务室里,手上还扎着输液针。护士小张红着眼睛说:"陈总工,您都烧到39度了..."
5月5日,第一批五个实验室终于准备就绪。陈樾拖着病体参加验收,看着崭新的实验台和锃亮的设备,忍不住咳嗽着笑了:"好,真好..."
技术部挂牌那天,全厂职工都来围观。赵厂长亲手揭开红绸布,露出"北方第一兵工厂技术部"的铜牌。陈樾站在人群后面,看着那些年轻的研究员们好奇地摸着新设备,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
"从今天起,"陈樾在新组建的技术部大会上宣布,"我只负责提供设计方案。具体实施由各实验室完成,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来找我。"
台下响起一片议论声。老周担忧地问:"那质量控制..."
"每个实验室设质检组,执行统一标准。"陈樾展示出厚厚一摞《军用车辆技术规范》,"这些是详细的技术标准,从今天开始背,三天后考核。"
会后的场景让陈樾既欣慰又心酸——食堂里、路灯下,到处都是捧着技术规范苦读的年轻面孔。有个戴眼镜的小伙子甚至把传动比计算公式抄在手心上,吃饭时都在默记。
5月10日,新体系正式运转的第一天。陈樾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专心绘制新的山地运兵车图纸。这款被命名为"山猫"的运兵车采用全时四驱系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