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设计航空发动机 (第2/3页)
残骸运来:F-86"佩刀"的机翼、B-29的起落架、P-51的发动机...堆积如山的金属残骸在阳光下泛着冷光。
陈樾带着技术团队整天泡在"坟场"里。他们像考古学家一样,对每块残骸进行编号、测量、拍照。没人知道,陈樾同时还在用系统扫描这些残骸。每天晚上,他都在系统空间里拼凑这些碎片,常常工作到东方泛白。
"陈总工,这块碎片是什么部件?"一天,年轻的技术员小李举着一块扭曲的金属问道。
陈樾接过来仔细端详:"这是F-86的涡轮叶片,你看这个特殊的曲面设计..."他滔滔不绝地讲解起来,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小李听得云里雾里,但被陈樾的热情感染,也跟着认真记录起来。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坟场"上演,技术团队在陈樾的带领下,逐渐摸清了各种战机的技术特点。
四月初的一个深夜,陈樾突然召集核心技术人员开会。当大家睡眼惺忪地赶到会议室时,都被墙上的巨幅图纸震住了——那是一张完整的航空发动机设计图,上面标注着"泰山-1型"。
"同志们,"陈樾的声音有些沙哑,"这是我们的航空发动机!"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老周师傅第一个反应过来,他颤抖着走到图纸前,手指轻轻抚过那些精密的线条:"老天爷...这...这真能造出来?"
"能!"陈樾斩钉截铁地说,"我综合了毛熊RD-45和鹰酱J47的优点。你们看这里..."他指着图纸上的燃烧室设计,"我改进了冷却通道,使涡轮前温度可以提高100度..."
技术员们围拢过来,七嘴八舌地讨论着。有人提出加工精度的问题,有人担心材料强度不够。陈樾一一解答,最后说:"我知道这个设计很大胆,但前线等不起了!我们必须造出自己的发动机!"
散会后,老周单独留下陈樾:"老陈,你给我交个底,这些设计...真是你想出来的?"
陈樾沉默片刻,指了指自己的太阳穴:"还记得我在麻省理工那几年吗?我几乎住在了图书馆..."
老周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没再多问。
4月15日,"泰山"发动机的设计工作全部完成。当陈樾将厚达五百页的技术资料交给生产部门时,整个兵工厂都沸腾了。工人们自发组织了三班倒,24小时不间断加工零件。
加工车间里,王师傅正小心翼翼地操作车床加工涡轮叶片。他的眼睛熬得通红,但手上的动作一丝不苟:"小李,再去量一下这个叶片的弧度,必须精确到0.01毫米!"
隔壁的钣金车间,女工们正在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