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冷枪冷炮阶段 (第2/3页)
打的,"赵连长指着子弹底部的击发痕迹,"同样的瞄准点,弹着点能差出两米多。我们炊事班老班长说,可能是发射药受温度影响..."
陈樾拿起子弹对着灯光仔细端详,又对照着前线的射击记录表,突然猛地一拍桌子:"我明白了!低温影响发射药燃烧速度,导致初速不稳定!这不是枪的问题,是弹药的问题!"
接下来的半个月,兵工厂进入了近乎疯狂的工作状态。陈樾亲自带队改良,每天睡眠不足四小时。最终定型的红星3型狙击枪主要改进包括:
1. 采用新型镍铬钼合金复进簧,经测试在零下40度仍能保持弹性系数
2. 瞄准镜增加氮气密封系统和微型电热防雾装置,由特制锂电池供电
3. 枪托改用新型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彻底解决低温开裂问题
4. 配套研发的低温专用弹药采用新型缓燃发射药,装药工艺精确到毫克
11月5日凌晨,第一批30把红星3型顶着暴风雪紧急送往前线。与此同时,107火箭炮也完成了冬季适应性改装——增加了低温点火装置,改进了折叠尾翼的设计,还在发射架上加装了简易保温层。
前线的反馈来得比预期还要快。11月8日清晨,王铁柱用红星3型在零下28度的严寒中,创造了1200米的超远距离狙杀记录!战报里详细描述了当时的情景:敌军一个观察员正在用望远镜侦察,子弹精准地从望远镜目镜射入,将整个颅骨后部掀飞。
"那枪简直神了!"王铁柱在战报附件中写道,字迹因为激动而略显潦草,"电热瞄准镜一点雾气都没有,连续射击二十发都没出现任何故障!就是电池续航有点短,要是能坚持八小时就更好了..."
但敌军很快也调整了战术。他们调来了更多经验丰富的狙击手,装备着最新式的AN/PAS-5型主动红外夜视器材,开始在夜间频繁活动。兔子军的哨兵接连遭遇冷枪,短短一周就有十七名战士牺牲,士气受到不小影响。
"必须想办法反制..."陈樾在12月的一个深夜召开紧急会议,桌上的煤油灯将他的影子投在墙上,显得格外高大。技术部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给红星3型加装简易红外瞄准具!
"可是咱们没有现成的红外技术储备啊?"年轻的李技术员提出质疑,声音因为连轴转的工作而嘶哑。
陈樾却突然笑了,笑容在跳动的灯光下显得有些神秘:"记得上个月缴获的那些敌军夜视器材吗?拆几个研究研究!我听说三团仓库里还躺着两套完好的。"
在系统的逆向工程辅助下,兵工厂的能工巧匠们很快仿制出了简易的红外瞄准装置。虽然体积比原版大了三分之一,重量多了两公斤,但在实战中却发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11月20日深夜,赵连长带领狙击小组,借助这种土法上马的红外瞄准具,在零下二十度的严寒中潜伏六个小时,一举端掉了敌军三个狙击点,还缴获了两套完整的AN/PAS-5夜视设备。
"陈总工,您猜怎么着?"赵连长在电话里兴奋地大喊,背景音里还能听到战士们的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