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家电出口 (第3/3页)
线布置。这辆全地形车的后座上总是堆满图纸和样品,副驾驶位置固定着一台军用无线电,随时与各地保持联系。
在武汉的一家新建工厂,陈樾发现电烤箱的发热管合格率很低。
"镍铬合金的纯度不够。"他拿起一根发红的发热管仔细观察,"去找冶金局的张工,就说我要用他们新研发的那批材料。"
厂长老刘挠着头:"可那批材料是计划分配给..."
"就说是我说的。"陈樾斩钉截铁,"民用优先,这是上面的新精神。"
六月,第一批家电通过满洲里口岸运往毛熊。同时,东南亚各国的订单也纷至沓来。在广交会上,泰国商人围着电风扇样品啧啧称奇;马来西亚代表对简易冰箱爱不释手;新加坡客商则看中了造型精美的电热水壶...
"这个...真的能自动断电?"一位缅甸商人指着电水壶的温控器问。
陈樾亲自演示:当水沸腾时,蒸汽推动一个小机关,啪的一声切断了电源。围观的外商们发出阵阵惊叹。
"我们要五千台!"
"给我们优先供货!"
"价格好商量!"
签约台上,钢笔的沙沙声此起彼伏。小张忙着给各国代表递茶倒水,脸上的笑容藏都藏不住。
七月的一天,陈樾正在办公室审核月度报表,部长突然打来电话:"樾啊,有个重要任务交给你。"
原来,通过家电出口赚取的大量外汇,国家决定大量进口粮食。陈樾被任命为技术顾问,负责检验进口粮食品质。
"记住,"部长在电话里强调,"质量第一,价格第二。我们要对老百姓的肚子负责。"
接下来的几个月,陈樾带着他的团队跑遍了全国各大港口。在天津港,他们检查鹰酱小麦的含水量;在湛江港,他们抽样检测泰国大米的碎米率;在大连港,他们化验澳大利亚面粉的蛋白质含量...
"这批小麦有轻微霉变。"陈樾捏着几粒麦子对小张说,"通知商检局,整船扣下。"
加拿大商人急得直跳脚:"这只是个别现象!我们可以降价10%!"
"不行。"陈樾态度坚决,"一粒发霉的粮食也不行。"
当晚,他在港口仓库里通宵工作,亲自监督工人一袋一袋地检查。天快亮时,小张端来一碗热腾腾的馄饨:"陈工,您歇会儿吧,眼睛都熬红了..."
陈樾摇摇头:"粮食是老百姓的命根子,马虎不得。"
到1959年底,全国共进口粮食近亿吨。这些粮食被秘密储存在全国各地新建的粮仓中。陈樾设计的"四防"粮仓(防潮、防鼠、防霉、防盗)发挥了重要作用。
元旦前夕,陈樾站在天津港的码头上,望着最后一船进口小麦缓缓靠岸。寒风呼啸,但他的心是热的。小张给他披上军大衣:"陈工,回去吧,部里还等着您汇报呢。"
陈樾点点头,转身走向等候已久的吉普车。身后,起重机正把一袋袋小麦卸下船,工人们喊着号子,热火朝天地工作着。这些粮食,将是来年困难时期的重要保障。
回到四九城,总结会议上,部长握着陈樾的手说:"你今年立了大功啊!家电出口赚外汇,粮食进口保民生,这才是真正的'两条腿走路'!"
陈樾谦虚地笑笑:"都是同志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走出会议室,四九城城飘起了雪花。陈樾站在窗前,望着银装素裹的城市,思绪万千。这一年的努力,或许能改变很多人的命运。远处,1960年的钟声即将敲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