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防空导弹 (第1/3页)
1964年1月,西北戈壁滩上的寒风像刀子一样刮着陈樾的脸。他裹紧军大衣,跟着防空部队的王师长走进一个伪装严密的机库。机库门口站着两个荷枪实弹的哨兵,呼出的白气在零下20度的空气中凝结成霜。
"这就是咱们的战利品。"王师长拍了拍身旁那个黑黝黝的大家伙,金属外壳发出沉闷的回响,"上个月刚打下来的U2,还热乎着呢!"
陈樾凑近观察,发现这架侦察机的机翼上布满了弹孔,座舱玻璃碎了一半。他伸手摸了摸机身上的弹痕,冰凉的金属触感让他打了个哆嗦。"能上去看看吗?"陈樾问道,眼睛却一直没离开那些精密的仪表盘。
"小心点儿,别碰坏了。"王师长递给他一个手电筒,"这玩意儿可金贵着呢,咱们的专家天天围着它转。"
陈樾爬进座舱,狭小的空间里弥漫着机油和焦糊味。他的手电筒光束扫过一个个仪表,突然停在了一个奇怪的装置上——这是个圆盘状的设备,上面布满了精密的电路。"这是什么?"他回头问王师长。
"照相侦察设备。"一个戴眼镜的技术员凑过来,镜片上反射着手电筒的光,"能在一万米高空拍清楚地面上的车牌号。"
陈樾点点头,悄悄启动了科技系统的扫描功能。他感觉后颈微微发热,这是系统开始工作的信号。在旁人看来,陈樾只是在认真观察,但在他脑海中,系统的提示音不断响起:"扫描中...电子设备模块已收录...气动布局分析完成..."
"走,带你看看咱们的功臣。"王师长领着陈樾来到另一个掩体。这里停放着一辆改装过的卡车,车上架着一个圆柱形的导弹发射架。"萨姆-2导弹,"王师长的语气充满自豪,"就是它把U2揍下来的!"
陈樾绕着发射车转了一圈,仔细打量着这个钢铁巨兽。导弹的尾翼上还沾着戈壁滩的沙土,弹体上刷着红色的编号。"能拆开看看吗?"陈樾问道,手指轻轻敲击着金属外壳。
王师长和几个技术员交换了下眼神:"原则上不行...不过既然上面特批了..."他转头对技术员们说,"准备工具,咱们给陈工演示一下拆装流程。"
接下来的三天里,陈樾和技术员们一起把这枚导弹拆成了零件状态。每个部件都被小心翼翼地放在铺着白布的桌子上,技术员们一边拆解一边绘制图纸。陈樾则假装帮忙记录,实际上用系统把每个零件都扫描了一遍。
"这个陀螺仪是最关键的。"总工程师老李指着一个拳头大小的金属部件说,"没有它,导弹就是瞎子。"老李的手上满是老茧,但拆卸精密部件时却稳如磐石。
陈樾凑近观察,发现这个陀螺仪的加工精度远超国内现有水平。"咱们自己能生产吗?"他故意问道。
老李摇摇头,花白的头发上沾满了机油:"难啊!咱们的机床精度不够,材料也不行..."他的声音越来越低,最后变成了叹息。
夜深人静时,陈樾独自在临时宿舍里整理系统扫描的数据。月光透过窗户照在笔记本上,他飞快地记录着系统优化的建议。"电子管寿命太短...推进剂配方需要调整...制导系统可以简化..."写着写着,他的钢笔突然没水了,只好用力甩了甩,在笔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