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鹰酱放了一个疯子,兔子挺起脊梁 > 第111章 东南亚军火贸易2

第111章 东南亚军火贸易2

    第111章 东南亚军火贸易2 (第2/3页)

本边缘沾上了茶水渍,正在慢慢扩散。

    "支付方式呢?"财政部的王副部长推了推圆框眼镜,镜片上反射着吊灯的光斑,遮住了他的眼神。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指甲修剪得十分整齐,但指关节处有些龟裂。

    彼得罗夫露出神秘的微笑,从内袋掏出一张地图,羊皮纸的边缘已经有些磨损:"西伯利亚的铁矿,秋明油田的石油..."他的手指在图纸上移动,指甲修剪得很短但非常干净,最后停在一条红色的管线上——这是1965年贯通的油气管道,像一条动脉连接两国,在地图上蜿蜒如蛇。

    会议一直持续到东方泛白。散会时,服务员送来热腾腾的豆浆和油条,瓷碗边缘有个不易察觉的缺口。彼得罗夫好奇地学着夏国人把油条泡进豆浆里,结果烫得直咧嘴,他的胡子尖上沾了一滴白色的豆浆。窗外的雪停了,树枝上积着厚厚的雪,偶尔掉落一团,在地上砸出个小坑,惊飞了几只觅食的麻雀。

    1967年3月,云南边陲的群山之中,一座废弃的机械厂突然热闹起来。当地村民老杨牵着水牛经过时,看见几十辆军卡正在往厂区运送设备,车轮卷起的尘土像黄色的烟雾。最引人注目的是几台巨大的冲压机床,需要十二个工人喊着号子才能卸下车,他们的工作服后背已经被汗水浸透。

    "这是要搞啥子名堂嘛?"老杨的烟袋锅在寒风中冒着缕缕青烟,烟草是他自己种的,味道特别冲。他的水牛不安地甩着尾巴,被机器的轰鸣声惊扰。

    带队的军官听见了,笑着递给他一支大前门:"老乡,这是新建的农机配件厂。"他军装上的领章崭新发亮,像是刚熨烫过,但靴子上沾满了红土。老杨注意到厂门口站岗的士兵虽然穿着普通工装,但腰间鼓鼓囊囊的,明显别着家伙,而且他们的站姿笔直,一看就是受过严格训练的。

    三个月后,这座"农机配件厂"已经日夜不停地运转。冲压车间的噪音震得地面发颤,新来的女工小翠不得不往耳朵里塞棉花,她的耳垂已经因为长期压迫而发红。她负责检查AK-47的枪管膛线,每天要经手三百多根,手指被金属磨得粗糙不堪。

    "第七根不合格。"她对质检员喊道,把一根内壁有瑕疵的枪管扔进废料筐。铁筐已经半满,废品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在车间的角落里回荡。她的工作台上摆着一张全家福,相框玻璃上沾满了指纹。

    车间的广播里播放着《歌唱祖国》,但完全被机器的轰鸣淹没。墙上贴着"大干一百天"的标语,红纸已经被机油熏黑了一角,边缘卷曲着。午休时,小翠和工友们蹲在厂房后门吃饭,铝制饭盒里装着土豆炖牛肉,油花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像是液态的黄金。

    "听说咱们造的枪都运去猴子了?"小翠小声问道,筷子在饭盒里搅动,把土豆戳成了泥。她的指甲缝里还留着黑色的油渍,怎么洗都洗不掉。

    老工人张师傅赶紧"嘘"了一声,指指墙上"不该问的不问"的警示牌,那牌子上的红漆已经开始剥落。但他转身时,小翠分明看见他从工具箱底层摸出个猴子邮票,邮票上的胡志明头像正微笑着,张师傅小心翼翼地把它夹进工作手册里,那本子已经用得卷了边。

    1967年7月,中越边境的友谊关口岸,一队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