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航母10 (第1/3页)
1988年3月1日凌晨四点,南海某军港笼罩在咸湿的海雾中,探照灯的光柱像一柄柄银剑刺破夜幕。辽宁号核动力航母的甲板上,水兵们正在做最后的出航准备,橡胶靴底与防滑纹钢板摩擦发出特有的"吱嘎"声。炊事班长老王扛着一筐刚蒸好的馒头从厨房钻出来,白茫茫的热气从他肩头腾起,在零下五度的寒风中瞬间凝结成细小的水珠,挂在他花白的鬓角上像撒了层糖霜。他粗糙的手指被蒸笼烫得发红,却浑不在意地哼着《军港之夜》的小调,把馒头一个个塞进保温箱里,每个动作都带着老水手特有的节奏感。
"老班长,今天馒头咋这么白?跟棉花团似的。"年轻水兵小李凑过来问道,鼻尖上还沾着检修发动机时蹭到的机油,在灯光下泛着蓝黑色的光泽。老王神秘地眨眨左眼——那是他年轻时在渔船上被缆绳打伤后留下的毛病:"加了奶粉,远航特供!首长特批的。"说着从兜里掏出个手工缝制的小布袋,布面上还绣着朵歪歪扭扭的牡丹花,"这是老家寄来的和田大枣,待会熬粥用,补气血。"布袋的针脚粗细不均,明显是老人颤抖的手一针一线缝出来的。
随着朝阳升起,辽宁号在六艘舰艇的护卫下缓缓驶离军港,核动力装置输出的澎湃动力让舰尾泛起珍珠串般的细密气泡。舰队参谋长站在舰桥上,双手撑在海图桌边缘,指关节因用力而发白。海图上的航线用红铅笔特意绕了个弯,正好经过1894年甲午海战的战场坐标——北纬39度、东经123度。他下意识摸了摸胸前口袋里的鎏金怀表,那是爷爷留下的老物件,表盖里嵌着张泛黄的照片,是北洋水师致远舰全体官兵的合影,照片边缘已经磨损得起了毛边。
"航向075,航速18节。"舵手重复着指令,山东口音在密闭的舰桥内显得格外浑厚。这个胶东汉子右臂上纹着个简陋的锚形图案,是二十年前在荣成渔船上当水手时刻的,靛青色的纹身已经有些晕染。此刻他手背上的青筋像蚯蚓般凸起,指节因用力而发白,老旧舵轮上的防滑纹在他掌心留下深红色的压痕,仿佛要把这辈子的谨慎都灌注在这直径不到半米的圆盘上。
上午十点十五分,舰队进入宫古海峡。阳光穿透云层在海面上洒下碎金般的光斑,浪尖上跳跃着细小的彩虹。信号兵小张突然喊道:"左舷30度发现倭国护卫舰!距离约15链!"他年轻的声音因激动而略微变调。舰桥里顿时忙碌起来,作战参谋们的皮鞋在地板上敲出密集的鼓点。副舰长老刘举起62式望远镜,黄铜镜筒上的磨损痕迹记录着它见证过的所有风云。那艘白色涂装的"朝雾"级护卫舰正在远处游弋,桅杆上的OPS-14雷达天线像只警惕的蜻蜓复眼般急速旋转。
"要规避吗?保持无线电静默?"年轻的作战参谋小声问道,钢笔在记事本上无意识地画着问号。老刘嘴角扬起,露出被烟草熏黄的犬齿:"按原计划,保持航向航速。"他转身对通讯兵说:"给各舰发灯光信号,全体注意——整理着装!"这个出乎意料的命令让众人愣了下,随即会意地笑起来——这是要让倭国海上自卫队看清楚夏国海军的精神面貌。
甲板上,水兵们排着队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倭舰。那是用两个猪肉罐头筒套接而成,筒身上"红烧肉"三个红字还清晰可见,接缝处缠着防水胶带。新兵蛋子小王看得太入神,差点撞上正在移动的舰载机牵引车,被班长照着屁股踹了一脚,作训服上留下个清晰的鞋印。"看把你馋的!红烧肉没吃够啊?"班长笑骂着,自己却忍不住又举起"罐头望远镜",眯起左眼瞄向远处,右眼角的鱼尾纹挤成一团。
午饭时分,炊事班端出了特制的海鲜面,虾仁和蛤蜊肉在面汤里浮沉如同微型岛屿。老王往每碗面里都加了勺自制的辣椒酱,红油在汤面上漾开,像一面面微型国旗。"今天可是国际海豹日,咱们这也算'海豹'出动了。"他对帮厨的小战士说,顺手把围裙上沾的面粉拍掉。面粉纷纷扬扬落在擦得锃亮的靴面上,和昨天打蜡时沾的鞋油混在一起,形成奇怪的灰白色斑块,像极了海图上标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