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航母10 (第3/3页)
州朝天椒磨的辣椒面,老班长尝尝?"两人交换食物的样子,像极了古代水师出征前将士们分享"同心饼"的场景。
下午的防空演练中,对空搜索雷达突然发现不明空中目标。全体舰员在90秒内完成战位部署,双联装37mm炮塔旋转的电机声此起彼伏,像群蜂振翅。当目标接近到可视距离后,众人哑然失笑——原来是群迁徙的短尾信天翁,正排着整齐的V字队形掠过舰队上空,翼尖几乎要擦到雷达天线。枪炮长松开了握得发白的扳机手指,掌心的汗水在钢制握把上留下个清晰的掌印,很快被海风吹干成盐霜。
傍晚的政工课上,政委指着海图讲解甲午海战历史,激光笔的红点在黄海海域画着圆圈。当讲到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下令冲撞吉野舰时,甲板上的风突然停了,连浪花拍打舰体的声音都变得轻柔起来。新兵小王发现老刘在偷偷用袖口抹眼睛,老人粗糙的毛料袖口在皱纹间摩擦,发出沙沙的声响。没人说破这个秘密,只有掠过桅杆的海风悄悄带走了那滴落入大海的泪水,就像1894年那个下午带走的所有悲壮。
第三天黎明,舰队转向返航。经过钓鱼岛海域时,辽宁号特意将航速降至8节。水兵们用防锈油漆在飞行甲板上画出巨幅中国地图,把钓鱼岛的位置标得特别醒目,还用红色写下"自古以来"四个大字。有个从中央美院入伍的战士甚至用不同色漆画出岛礁立体轮廓,连北小岛上的海鸟栖息地都精确呈现。老王端来盆温热的淡水让大家洗手,浑浊的颜料水泼向大海,在晨光中的蔚蓝海面上晕开五彩斑斓的涟漪,像幅流动的水彩画。
返航途中收到甚高频电报,通讯兵念到"倭国《朝日新闻》头版报道夏国航母编队穿越宫古海峡"时,全舰爆发出一阵笑声,震得舱壁上的水珠都簌簌落下。副舰长老刘掏出口琴,吹起《我的祖国》,缺音的旋律引得众人跟唱。五音不全的合唱惊飞了落在雷达天线上的黑尾鸥,却引得几头好奇的宽吻海豚追着舰尾浪花嬉戏,它们银灰色的背鳍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当辽宁号的轮廓再次出现在军港晨雾中时,桅杆顶端的红旗正迎风招展,旗面被海风扯得噼啪作响。码头上的欢迎人群已经望见舰影,孩子们挥舞的彩旗连成一片彩虹。航海长仔细核对着泊位坐标,突然发现磁罗经的指针稳稳指向正北——就像1894年9月17日下午,那些没能返航的将士们至死都惦念着的方向。在罗盘下方,他悄悄贴了张从历史书上剪下的致远舰素描。
老王在厨房清点剩余的食材,发现那袋和田大枣还剩大半。"留着下次远航用。"他自言自语道,把布袋口系紧时打了个漂亮的水手结。这个改良版的"渔人结"他打了四十年,从木帆船打到钢铁航母,从黄海的渔场打到太平洋的深蓝。
飞行甲板上,地勤人员正在检查阻拦索的磨损情况。朝阳照在镀锌钢缆上,映出十二道深浅不一的凹痕——这是本次远航最珍贵的勋章,每道痕迹都记录着一次与死亡擦肩而过的降落。有个上海籍的机械师偷偷收藏了截替换下来的旧缆绳,准备回家送给参加过淞沪会战的父亲当礼物。老人当年是机枪手,最懂维系生命的绳索有多珍贵。
舰桥上,航海日志的最后一页这样写道:"本次巡航累计航程1527海里,舰载机起降46架次,反应堆运行参数正常。特别备注:3月3日0410时,在钓鱼岛以东海域迎来日出,全体舰员面向东方宣誓守卫海疆。"钢笔在"宣誓"二字上微微停顿,洇开一小片深蓝色的墨迹,像极了那片他们刚刚征服的深蓝海域。
在军港的晨光中,辽宁号庞大的身躯投下巍峨的影子,核动力装置低沉的运转声如同巨人的心跳。这影子慢慢移动,最终覆盖了码头上一块不起眼的黑色花岗岩石碑——那是甲午海战纪念馆设立的纪念物,碑面上只刻着四个魏碑体大字:"勿忘海权"。海水拍打岸壁的声音,像极了百年前那些未竟的誓言,如今正被新一代水兵们用钢铁与浪花一一兑现。在舰岛最高处,瞭望哨的望远镜里,正倒映着第一缕照在航母甲板上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