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鹰酱放了一个疯子,兔子挺起脊梁 > 第153章 文化艺术发展

第153章 文化艺术发展

    第153章 文化艺术发展 (第1/3页)

    1993年2月1日清晨,四九城友谊宾馆的门房老李比往常提前两小时就起了床。他特意换上了崭新的藏蓝色中山装,连风纪扣都系得一丝不苟。推开宾馆大门时,晨雾中已经站着七八个形貌各异的访客——有位穿对襟褂子的老先生拄着枣木拐杖,拐头包浆温润,一看就是传了三代的老物件;两个背着二胡的年轻人冻得直跺脚,琴筒上蒙的蟒皮在寒气中微微发紧;最引人注目的是位满头银发的老太太,怀里抱着个用红绸布仔细包裹的物件,露出的半截木雕菩萨像在晨光中泛着柔和的琥珀色光泽。

    "同志,文艺座谈会在几楼登记?"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姑娘怯生生地问,她手里攥着的介绍信上印着"苏州刺绣研究所"的鲜红公章。老李刚要回答,突然听见宾馆前院传来整齐的刹车声。八辆黑色红旗轿车鱼贯而入,文化部的领导们快步走来,为首的那位部长竟先向抱菩萨像的老太太深深鞠了一躬:"沈老师,您从吴县连夜赶来的?这尊明代水月观音像可是国宝啊!"老太太笑而不语,只是将红绸布又裹紧了些,露出腕间一只褪色的绞丝银镯。

    主会场里,争论从第一分钟就开始了。中央美院的油画教授"啪"地把一叠国外画册拍在桌上:"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搞这些老古董?巴黎的艺术家都在玩装置艺术了!"他话音未落,角落里慢悠悠站起个穿蓝布衫的老人,从怀里掏出块巴掌大的黄杨木雕——那是一只蓄势待发的蟋蟀,触须上的绒毛纤毫毕现,六条腿的关节处还嵌着活动的铜丝。"小同志,"老人把木雕轻轻放在光滑的会议桌上,蟋蟀的须子竟随着空调微风轻轻颤动,"你那些洋画册里,可有这般活物?"会场突然安静得能听见中央空调出风口的嗡嗡声,二十多位专家的目光都粘在那只仿佛下一秒就要鸣叫起来的木雕上。

    2月20日的闭幕式上出现了感人一幕。当主持人宣布新增十二个传统艺术专业时,七十多岁的京剧名家梅葆玥突然浑身颤抖。她哆哆嗦嗦地打开随身带的樟木箱,取出一套点翠头面,孔雀羽的蓝光在会议厅的水晶吊灯下流转变幻。"这是我师父梅兰芳先生秃子国二十六年传下来的..."老人枯瘦的手指抚过头面上微微脱落的翠羽,"当年鬼子人打进北平,师父把它埋在院子里石榴树下...如今总算不用再藏了。"年轻的文化部干事小张看得入神,钢笔尖在记事本上洇出个蓝色的墨点,恰似头面上那片最亮的翠羽。

    四月的江南烟雨朦胧。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组的第一站是苏州镇湖。摄像师小王正为怎么拍绣娘的手指发愁——那位八十岁的顾奶奶飞针走线的速度快得连进口的索尼DXC-M3A摄像机都跟不上节奏。"丫头,放慢点。"顾奶奶笑着换了根只有头发丝粗细的金线,她布满老年斑的右手小指上戴着个顶针,在绷架前划出金色的残影,"这是打籽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