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北斗启明 (第2/3页)
摸着下巴,"这要搁以前,非得撞上不可。"
1995年10月18日,四九城航天城的会议室里烟雾缭绕。北斗二号总设计师陈樾正在白板上画着复杂的轨道示意图:"这次我们要用30颗星实现全球覆盖,GEO轨道放5颗,IGSO轨道5颗,MEO轨道20颗..."突然他停顿了一下,转头问毛熊方代表:"您上次说的星间链路技术..."留着大胡子的毛熊专家会意地点头,从公文包里掏出一叠发黄的图纸:"这是当年格洛纳斯没实现的方案,希望对你们有用。"图纸边缘还留着毛熊的红色保密章痕迹。
1996年5月的西昌发射中心格外忙碌。每次卫星发射前,工程师们都要在整流罩内壁用毛笔写上"箭啸长空,星耀寰宇"八个大字。5月20日这天,质量检测员王芳发现第13颗卫星的应答机存在隐患。"必须更换!"她红着眼睛坚持。这意味着要推迟整个发射计划。令人意外的是,陈樾亲自打来电话:"小王,你做得对。咱们的北斗,一颗螺丝都不能马虎。"三天后,更换部件的卫星完美升空,入轨精度创下新纪录。
7月12日的监控大厅里,当最后一颗MEO卫星传回信号时,大屏幕上的地球模型突然被30个光点组成的网络完全覆盖。年轻的软件工程师小周突然哭了出来——他开发的轨道拟合算法,成功将定位精度提升到0.8米。赵明哲走过来拍拍他肩膀:"知道吗?鹰酱国GPS的民用信号故意加了10米的误差。"小周抹着眼泪笑了:"所以他们永远不懂,为什么我们的渔民管北斗叫'海上的指路明灯'。"
10月5日清晨,广州港的远洋货轮"泰山号"上,大副正在测试新装的北斗终端。突然设备发出警报声——原来系统自动识别出前方30海里处有热带低压形成。船长立即调整航线,顺便给家里发了条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