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医疗器械 (第2/3页)
in USA'!"说话的是个三十出头的工程师,眼圈发黑,显然是长期熬夜的结果。
1996年1月30日
研究中心的大会议室里,800名专家被分成了20个工作组。每个组都领到了自己的任务清单和一堆拆解得七零八落的进口设备。
"第一组负责CT机,第二组核磁共振仪,第三组内窥镜......"陈樾一边分发资料一边说,他的声音已经沙哑得几乎听不清了,"每个组都要先进行逆向测绘,把现有设备的每个零件都拆解研究。"
电子组的组长是个精瘦的中年人,他皱着眉头翻看资料:"这些电路板的设计太复杂了,光靠测绘恐怕......"他拿起一块布满精密元件的主板,"你们看这个信号处理芯片,上面连型号都被打磨掉了,这要怎么仿制?"
"老李,别急。"陈樾拍了拍他的肩膀,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个牛皮纸袋,"这里有完整的原理图。不过,"他环顾四周,压低声音,"这些资料必须严格保密,看完立即归还。"
一位年轻的女研究员小声嘀咕:"这哪是仿制啊,简直就是在重新发明轮子......"她手里拿着一根内窥镜的光纤,纤细的玻璃丝在灯光下闪烁着微弱的光芒,"这种光纤的纯度要求达到99.9999%,我们连检测设备都没有。"
陈樾走过去,轻声说:"小张,我知道很难。但你想过没有,如果我们不做,就永远要被别人卡脖子。你愿意看到病人因为等不到设备而耽误治疗吗?"
女研究员的眼圈突然红了,她想起自己得胃癌去世的父亲,就是因为等不到胃镜检查,发现时已经是晚期。
1996年2月
深夜的研究中心,大多数实验室的灯已经熄了,只有陈樾办公室的窗户还亮着。他双眼布满血丝,面前的烟灰缸里堆满了烟头。科技系统的界面上,CT机的三维图纸正在缓慢旋转,红色的标记显示着一个个技术难点。
"系统,把X射线管的设计方案再优化一下。"陈樾轻声说,声音嘶哑得几乎听不见,"特别是散热部分,我们的材料达不到原版的标准,必须在结构设计上弥补。"
系统发出轻微的嗡鸣声,图纸上的线条开始重新排列组合。陈樾揉了揉太阳穴,他已经连续工作36个小时了,但比起身体上的疲惫,精神上的压力更让他喘不过气。他知道,全国有多少双眼睛在盯着这个项目,有多少病人等着这些设备救命。
第二天的小组讨论会上,陈樾拖着疲惫的身体走进会议室,把一叠图纸铺在桌上:"各位,这是我想到的一些改进方案。比如这个CT机的旋转机构,我们可以用这种新型轴承结构来弥补材料强度的不足......"
材料组的专家惊讶地翻看图纸:"这设计比原版还要精巧!陈工,您是怎么想到的?这种交错排列的散热片结构,至少能降低20%的热负荷。"
"咳咳,就是多参考了一些国外文献。"陈樾含糊其辞,心里暗自庆幸没人注意到他颤抖的双手和发黑的眼圈,"大家看看还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
这时,会议室的门被猛地推开,刘教授气喘吁吁地闯进来:"不好了!X射线管试制又失败了!已经第七次了!"
实验室里,满地都是石英玻璃的碎片。毛熊专家彼得罗维奇脸色铁青地站在一旁,用俄语不停地咒骂着。看到陈樾进来,他激动地说:"温度控制!该死的温度控制!每次都在最后冷却阶段破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