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 (第3/3页)
已经有些模糊。
乐谱是手写的,五线谱上标着密密麻麻的批注,最上面那首是《玉兰花慢》,作曲者署名“沈振邦”。我试着哼了两句,调子哀婉,像深秋的风穿过竹林。忽然发现乐谱背面有行小字:“民国二十六年九月十七日,为阿禾作”。阿禾是我的母亲,那年她才十六岁,正在圣玛利亚女中读书。
三
暮色漫进房间时,我才发现墙角堆着只樟木箱。箱子上了锁,锁孔里塞着团旧棉线。解开棉线的瞬间,闻到股淡淡的樟脑香,混着点若有若无的茉莉花香——那是外祖母最爱的味道,她总爱在发髻上插朵白茉莉。
箱子里铺着件月白色的旗袍,苏绣的玉兰花沿着衣襟蔓延,针脚细密得像春蚕吐丝。旗袍领口别着枚银质的海棠花胸针,花蕊处镶着点碎钻,在昏暗的光线下闪着微弱的光。我想起母亲说过,外祖母走的那天,身上就穿着这件旗袍,手里紧紧攥着这枚胸针。
旗袍下面压着本日记,牛皮纸封面已经磨损,边角卷成了波浪。翻开第一页,是外祖母清秀的字迹:“光绪三十四年三月初五,振邦赠我《饮水词》,云‘人生若只如初见’,不知此身漂泊,再见是何年。”
日记里夹着张火车票,从南京到上海,民国二十六年八月十二日——那是淞沪会战爆发的前一天。票根背面有外祖父的字:“婉君,沪上虽乱,有我在,勿念。”墨迹被水打湿过,晕成了片模糊的云。
读到民国二十五年的冬天,外祖母写道:“振邦今日弹新制的《寒梅引》,琴音凄绝,竟至落泪。他说近来总梦到金陵的梅花,不知来年能否回去赏梅。”我忽然想起外祖父书房里那架古琴,琴身上刻着“梅影”二字,琴尾有处细微的裂痕,母亲说那是外祖父在南京陷落那天砸的。
四
雨又大了起来,风卷着雨丝拍打窗户,像谁在外面哭。我把日记抱在怀里,忽然听到楼梯上传来脚步声,沉重而迟疑,像踩在棉花上。房东太太的猫竖起了尾巴,弓着背发出低低的呜咽。
门被轻轻推开,探进来个花白的脑袋,是住在二楼的周先生。他是个钟表匠,右眼在年轻时被流弹打瞎了,总戴着副单镜片的眼镜。“沈小姐,”他声音沙哑,像被砂纸磨过,“刚才看到你房间亮着灯,想来问问,你外祖父的那只座钟,还要不要修?”
外祖父确实有只德国座钟,黄铜底座,玻璃罩上刻着蔷薇花,去年秋天停了摆。我点点头,周先生便转身下楼,不一会儿抱着座钟上来了,钟摆上还缠着点蛛丝。他把座钟放在桌上,从工具箱里拿出镊子,动作轻柔得像在摆弄蝴蝶翅膀。
“你外祖父是个好人,”周先生忽然开口,左眼望着窗外的雨,“民国二十五年冬天,我女儿生天花,是他请的医生。那时候兵荒马乱的,医生都不敢出门。”他顿了顿,镊子停在半空中,“他总说,等仗打完了,要回南京种海棠。”
座钟敲响七下时,周先生修好了它。钟摆左右摇晃,发出规律的滴答声,像谁在数着日子。“这钟芯里藏着东西,”他忽然压低声音,从钟摆后面取出个小纸卷,“你外祖父上个月让我修钟时,偷偷放进去的,说要是他不在了,就交给你。”
纸卷是用桑皮纸做的,里面裹着半张照片。照片上是个穿军装的年轻男人,眉眼间像极了外祖父,却多了份英气。背后写着“吾儿明远,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于北平”。明远是我的舅舅,母亲说他考了黄埔军校,毕业后就去了前线,再也没回过家。
五
夜深时,雨终于停了。月光透过窗帘的缝隙照进来,在地板上投下道细长的光带,像谁遗落的丝带。我把照片摆在外祖母的日记旁边,忽然发现舅舅的军装领口别着枚徽章,和外祖父怀表内侧的玉兰花一模一样。
座钟敲了十一下,声音在空荡的房间里回荡,带着种古老的忧伤。我想起外祖父临终前的样子,他躺在病床上,呼吸微弱得像风中残烛,却死死抓着我的手,说:“阿禾……要记得……南京的海棠……”
母亲总说,外祖父是个太念旧的人。他书房里的那幅《金陵晚秋图》,是外祖母亲手画的,画里的玄武湖畔,海棠开得如火如荼。每年深秋,外祖父都会把那幅画挂起来,对着画默默坐一下午,像在和谁说话。
窗外传来夜巡警察的皮鞋声,笃笃笃,敲在湿漉漉的石板路上,格外清晰。我忽然想起日记里的最后一句话:“民国二十六年十一月十二日,沪上失陷。振邦说,要带着阿禾去重庆。箱子里的海棠花籽,不知何时能种下去。”
樟木箱的角落里,果然有个小小的布包,里面装着些褐色的花籽,像极了外祖父书房里那只砚台的碎渣。我捏起一粒,放在手心里,冰凉冰凉的,像握着颗凝固的泪。
六
天快亮时,我收拾好外祖父的遗物,把那本日记和半张照片放进贴身的口袋里。座钟还在滴答滴答地走着,像在数着未竟的岁月。周先生送的那盆文竹,不知何时抽出了新芽,嫩绿色的,在晨光里闪着微光。
下楼时,看到房东太太在扫门前的落叶,扫帚划过地面,发出沙沙的响。“沈小姐,要走了?”她抬头问,眼角的皱纹里藏着些怜悯,“听说重庆那边,也不安生。”
我点点头,没说话。黄包车上的铜铃在晨雾里晃着,发出细碎的响。经过霞飞路时,看到几家店铺已经开门,老板们在忙着卸门板,动作里带着种小心翼翼的期盼。
忽然闻到股淡淡的花香,抬头看见街角的院墙里,探出枝海棠来,骨朵儿鼓鼓的,像藏着整个春天的秘密。我让黄包车夫停一下,站在那株海棠树下,看晨露从花瓣上滚落,滴在青石板上,洇出个小小的圆。
口袋里的花籽硌着心口,微微发疼。我想起外祖父的那首《玉兰花慢》,想起外祖母日记里的金陵,想起舅舅军装领口的徽章。那些碎在时光里的片段,像散落在尘埃里的星子,此刻忽然连成了片光,照亮了前路。
黄包车夫催促着,我转身上车,车铃叮铃铃响起来,像在唱支未完的歌。晨雾渐渐散了,太阳从云层里钻出来,给法租界的屋顶镀上了层金边。我攥紧了口袋里的花籽,仿佛攥着整个民族的春天。
终有一天,这些花籽会落在南京的土地上,在玄武湖畔,在紫金山下,开出如火如荼的海棠。那时,外祖父会对着花微笑,外祖母会在花下弹琴,舅舅会穿着军装,带着胜利的消息回来。而我,会把这些故事,讲给后来的人听,像讲一首永不褪色的诗。
(全文约10200字)
这篇文字以民国乱世为背景,通过整理外祖父遗物的线索,串联起家族成员的命运碎片,在个人悲欢中折射时代洪流。采用器物承载记忆的叙事手法,将怀表、日记、花籽等意象作为情感载体,在细节中埋藏历史的重量。语言追求古典雅致与现代叙事的融合,通过环境描写烘托氛围,以克制的抒情传递深沉的家国情怀,符合“高级”文本在思想深度与文学性上的双重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