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我避其锋芒? (第2/3页)
侧,拿起了一封截然不同的信。
这封信没有锦衣卫的烙印,封口处用的是火漆,上面盖着一枚私印——“徐光启印”。
他拆开信封,缓缓展开。
信纸上刚劲有力的笔迹扑面而来,却带着一股前所未有的沉重与痛楚,字字泣血。
“……臣虽远在京师,然对桑梓之情,未敢一日或忘。臣亦深知,松江府积弊之深,宗族之害,已病入膏肓。臣之族人,不思光耀门楣,为国分忧,反有不肖之徒,沐猴而冠,打着臣之旗号,在乡里兼并土地,包揽诉讼,鱼肉百姓,已成地方一害……”
“……此等行径,上负圣恩,下愧黎民,更令臣寝食难安,无颜面对陛下。臣之一生,所学所求,皆为富国强兵,然家门不严,竟出此等蠹虫。臣心痛疾首,百死莫赎……”
朱由检的目光,停在了信的末尾。
“……故臣沥血恳请,陛下抵达松江之后,清查田亩,整顿吏治,凡有触犯国法者,不必顾及臣之薄面。凡徐氏族人,但有罪证确凿,请陛下以雷霆之威,赫然加之!臣与国同休,绝无二言!”
合上信,舱室内一片静谧。
一边是那群满口仁义道德,实则外强中干虚伪透顶的江南士绅,他们的忠诚比风中的芦苇还要轻贱。
另一边是这位远在京城位极人臣,却敢于在大厦将倾之际亲手递上屠刀,大义凛然地自请开刀的国之栋梁。
强烈的认知反差,让朱由检心中的那份杀意愈发凝练。
“文渊阁大学士,到底比那群只会摇唇鼓舌的蠹虫,看得远,也看得清。”
他低声自语,将徐光启的亲笔信重新折好。
然而朱由检深知,并非所有人都像徐光启这样看得清,也并非所有人都像那群只懂耍嘴皮子的文人一般色厉内荏。
……
松江府,董家豪宅,“玄宰堂”。
堂内气氛压抑,与外界那股忙着粉饰太平的迎驾热潮格格不入,一名管家正低声汇报着从城中士绅聚会里听来的消息。
“……那帮酸子,前几日还骂人家是屠夫,现在倒好,一个个都抢着去码头表忠心,生怕去晚了分不到皇帝的笑脸。”
主位上,一个面容阴鸷年约五旬的男人冷哼一声,他便是董氏如今的族长,董其昌的堂弟董靖。
“文人就是文人,摇笔杆子的事在行,一见真章,就只剩下跪地磕头的本事了。”他端起茶杯,吹了吹浮沫,眼神中满是不屑,“指望他们?我们董家早就被卖干净了!真刀真枪,还得看我们自己!”
管家躬身道:“老爷说的是。只是……这次天子来势汹汹,连曲阜孔家都给办了,我们……是不是也该暂避锋芒?”
“避?”董靖将茶杯重重往桌上一顿,茶水溅出,他却毫不在意,“怎么避?我董家在松江十万亩的良田难道还能藏到地底下去?皇帝这次来,名为巡视,实为抢钱!清查田亩就是他手里的刀!我们要是认了,这十万亩田至少要吐出一半来交税!那是要我们董家的命!”
他站起身,在堂内踱步,眼中闪烁着狠厉的光芒。
“他要查,我们就给他一本干净的账看!”
董靖猛地停下脚步,回头死死盯着几名在场的董家核心子弟。
“传我的话,”董靖的声音在略显空旷的厅堂里回荡,带着一种金属般的质感,“去把最后那几十颗不听话的钉子,给我彻底钉死!”
此言一出,在场的几人脸色皆是一变,但眼中更多的,却是心照不宣的狠厉。
“可是族长,”一个看起来最年轻的董氏子弟,终究是没忍住,声音里带着一丝无法掩饰的紧张,“陛下亲临,动静闹得太大,万一……万一那本‘阴阳册’被查出破绽,我们岂不是……”
“破绽?”仿佛听到了天大的笑话,他转过身,用看白痴的眼神盯着那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