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皇帝的新想法,太多了... (第1/3页)
雨丝细密如牛毛,斜斜地织成一张笼罩天地的薄纱,将姑苏城浸润得愈发青翠欲滴。
檐角的青苔,墙头的绿藤,石板路缝隙中的新草,都在这场春雨的滋润下,焕发出勃勃生机,也悄然洗刷着这座古城不久前经历的金戈铁马之气。
但这股温润的春意,却丝毫无法渗透进苏州行在的临时国库之中。
这里热火朝天,躁动着与季节迥异的炽热。
昔日用作屯粮的巨大府库此刻已被彻底清空,改为专用的银库。
高大的木架一排排延伸至库房深处,每一层都整齐地码放着一只只贴着封条的沉重木箱。
户部派来的官员。从各处抽调的算学先生以及在军中提拔的识字文书,三方人员组成的联合审计人员正在进行着紧张而有序的清点。
“松江府华亭县,张家抄没,封存入库,计官银一百二十三万两,金八万两,另有珠宝古玩、田契地契六箱,待估价。”
“苏州府吴江县,沈家补缴历年积欠税款,白银七十四万两。”
“太仓州……”
唱报之声此起彼伏,算盘的噼啪声密集如急促的春蚕食叶。
每一声唱报都代表着一个曾经在江南呼风唤雨的家族,低下了他们高傲的头颅。
每一记算珠的拨动,都意味着一笔天文数字般的财富,从盘根错节的私家网络中被剥离出来,汇入大明的洪流。
库房之外,细雨织就的珠帘之中,一辆辆满载着银箱的马车仍在源源不断地驶来。
车轮碾过湿滑的青石板路,发出沉闷而悦耳的咕噜声,仿佛是这个古老帝国重新开始转动的齿轮声。
而在城外的数个地点,景象则更为壮观。
皇帝没有下令新建粮仓——那太过耗时。
一道旨意便将那些被查抄的巨富豪绅们名下城郊的巨大庄园、府邸直接征用,改为了临时的皇家粮仓。
粮食涌入的速度实在太快,以至于这些占地动辄百亩的豪宅,竟在短短数日内就被迅速填满。
负责监督此事的户部侍郎毕自严,这位以雷霆之势处理了天津盐商案的干臣,此刻正站在一座昔日的私家园林之中。
他脚下踩着精致的湖石,眼前尽头处的屋内小山一般的粮堆。
此情此景,荒诞而又震撼。
他任凭微凉的春雨打湿自己的官袍,看着眼前这幅足以让史上任何一位户部尚书都为之疯狂的景象,嘴唇哆嗦着,眼中竟是老泪纵横。
他想起了在京师,朝堂之上为区区数十万两的边军欠饷,那些朝臣们争得面红耳赤的窘境;想起了过去无数年国库中时常跑马的凄凉。
两相对比,恍如隔世!
“天佑吾皇,天佑大明啊!”一声发自肺腑的感叹,融入了淅沥的春雨之中。
这场史无前例的财富收割,在朱由检的铁腕之下,过程被简化到了极致。
锦衣卫与军队负责“催收”与“查抄”,新组建的联合审计队则负责清点与入库。
账目公开透明,三方互相监督,流程清晰严明,彻底杜绝了任何中间环节上下其手的可能。
这是最直接最粗暴的手段,却也是扭转乾坤最有效的方式。
它以野蛮的姿态不由分说地撕碎了江南那温文尔雅的虚伪面纱,将那被侵占了百余年的国家血脉,强行从无数大大小小的私囊中抽剥出来,重新攥回了帝王的手中。
毕自严当然知道,此刻江南的士林,乃至天下,有多少人在背后怒骂这位年轻的君王是“暴君”,是在光天化日之下行抢劫之举。
可那又如何?
当他想到北境边镇那些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兵卒,想到国库中跑马的窘迫,再看看眼前这粮山银海……
毕自严浑浊的老眼中,闪过一丝前所未有的决绝与狠厉。
若这就是抢劫……那他毕自严,愿为这抢劫,做那第一个,也是最忠诚的看门人!
……
三日后,雨过天青,空气清新如洗。
苏州行在,一处临时辟出的殿宇之内,一场小规模的行在朝会正在召开。
殿内气氛肃穆。
下方站立的,除了温体仁、毕自严等几位从京师带来的重臣,还有数十名战战兢兢的江南地方官员。
他们在这场风暴中侥幸保住了官位,却也如同惊弓之鸟,连大气都不敢喘。
御座之上,朱由检身着常服,目光平静地扫过下方。
他没有理会那些面如土色的地方官,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站在殿角的一群人。
那是一群在场的绝大多数人都叫不出名字,甚至从未正眼瞧过的小人物。
他们之中,有穿着洗得发白的儒衫,年近五旬的县丞,有身着普通军官服饰,皮肤黝黑的白杆军百户,甚至还有几个因精通算学,而被从府库书吏中临时抽调上来的年轻人。
“传朕旨意。”朱由检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回荡在殿中每一个人的耳边。
一名小太监立刻上前,展开一卷黄绸。
“奉天承运皇帝,敕曰:昆山县县丞李长庚,于本次清丈田亩中,献‘井字归类法’,使登记流程提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