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重回70为国铸剑,开局爆改59式 > 第一卷 第54章 算法

第一卷 第54章 算法

    第一卷 第54章 算法 (第1/3页)

    会议室的空气凝滞。

    “不行。”

    坐在长桌首位的男人,是主管生产的王副厂长。他把JY1后续改进型的风洞测试申请推回到桌子中央。

    “王厂长,我们的时间很紧。”杜宇泽开口。

    “小杜,不是我为难你。”王副厂长捏了捏眉心,“厂里的小风洞,排期已经到明年六月。别说你们的改进型,就是几个成熟项目的例行测试都得见缝插针。”

    “那国家级的风洞呢?HF-03或者FL-08?”沈青云忍不住问。

    王副厂长看了他一眼,像在看一个不懂事的孩子。“申请报告我半个月前就帮你递上去了。你知道上面怎么回复的吗?‘原则上支持,请按流程排队’。这个队要排多久,一年?两年?谁也说不准。”

    老李在一旁闷声不响,这个结果他早就料到了。这就是现实,技术突破永远被资源和流程的枷锁捆着。

    “也就是说,路被堵死了。”杜宇泽的结论简单直接。

    “是堵死了。”王副厂长摊开手,“除非你们能自己变出一个风洞来。我的建议是,放缓改进型和轻型机的预研,先把JY1现有批次的生产任务保证好。这才是重中之重。”

    “用生产换研发,等于用今天换明天。”杜宇泽说,“等到明天,我们拿什么去跟别人竞争?”

    “那你想怎么样?”王副厂长有些不耐烦,“我这里没有资源,这就是结论。没有风洞数据,你们的设计就是空中楼阁。总不能拿原型机和试飞员的命去赌吧?”

    会议室再次陷入沉默。

    沈青云感到一阵无力。他们解决了电磁兼容的“内患”,却被风洞这个“外患”一巴掌拍回了原地。王副厂长的话虽然刺耳,却是事实。没有经过充分风洞验证的飞机,就是个飞行棺材。

    “如果,”杜宇泽忽然开口,“我们可以不用传统风洞呢?”

    所有人都看向他。

    “你说什么?”王副厂长皱起眉。

    “我说,我们可以把JY1本身,变成一个移动的风洞。”

    “胡闹!”老李第一个拍了桌子,“小杜,这不是开玩笑的事!什么叫把飞机变成风洞?你想干什么?”

    “这不叫胡闹,这叫飞行测试数据辨识。”杜宇泽无视了老李的激动,转向王副厂长,“简单来说,就是让飞机飞起来,通过精确控制一系列机动动作,用机载传感器实时采集飞行状态数据,然后通过算法反向解算出气动参数。”

    他顿了顿,补充道:“这就是一个‘飞行风洞’。”

    会议室里死一样的寂静。

    沈青云的大脑一片空白。这个概念,比三天前那本《分布式模块化航电架构基础概念》还要疯狂。那本书至少还在理论范畴,而杜宇泽现在说的,是要用价值数亿的原型机和一条人命去实践一个闻所未闻的理论。

    “你疯了。”王副厂长吐出三个字。他不是在骂人,像是在陈述一个诊断结果。“你知不知道你在说什么?用机载传感器?那些传感器的精度够吗?你知道做这种测试,飞机需要飞到什么极限状态吗?大攻角,高侧滑,甚至进入失速边界!你这是在让试飞员玩命!”

    “传感器的物理精度或许不够,但我们可以用软件来补偿。”杜宇泽的语速不疾不徐,“通过多传感器数据融合,还有高阶卡尔曼滤波算法,可以把误差修正到可用范围。至于飞行状态,我们不需要一步就到失速边界。可以从最安全的包线开始,逐步扩展。每一次飞行,都能为下一次飞行提供更精确的模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