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三兴大汉:从汉灵帝的侄子开始 > 第一卷 潜龙在渊 第十六章 城外闲谈

第一卷 潜龙在渊 第十六章 城外闲谈

    第一卷 潜龙在渊 第十六章 城外闲谈 (第2/3页)

上收成的一半儿了!延熹八年一亩地又多收十钱!今年刚开春的时候,听乡老说当今陛下要翻修宫殿,好像是之前的宫殿着火了,一亩地再加十文钱!还有各种乱七八糟的税,唉!稍遇点灾荒,连种子都收不回来,卖儿卖女也是常事!到最后连地都被杨家这些豪强占了!”

    修宫殿这事刘珩是知道的,因为洛阳大火,张让那条老狗撺掇着灵帝加收田亩税……

    “不止呢!”

    被称作老赵头的驼背老汉又忍不住插话,他指着旁边另一块刚翻过的地:“瞧见没?那是额家老大和老二刚开出来的!荒地!只要有力气开,开出来就归你种!侯爷还派人在高陵城外搭了粥棚,还按人头给额们分了粮种!额家分了……分了……”

    他一时激动,有点想不起具体数字。

    “分了三石粟米!”

    愁苦脸的老汉补充道,他脸上的愁苦似乎也淡了些:“还给了点豆种。虽然不多,可这是救命粮啊!额活了五十多岁,头一回见到官府主动给额们这些人分粮种开荒的!以前不抢走你最后一口吃的就算积德了!”

    他摇着头,语气里充满了难以置信的感慨。

    刘珩静静地听着,他似随意地问:“那……这点粮食够吃到收成吗?侯爷分的那点粮种,怕是不够吧?这新开的荒地,第一年收成恐怕也有限。”

    这话戳中了几个老农的心事。缺门牙的老汉脸上的兴奋淡了下去,叹了口气:“省着点吃,掺上野菜树皮,勒紧裤腰带熬吧。侯爷分的是粮种,不是口粮,能省下一点当口粮就不错了,哪敢都吃了?饿死也不能断了明年的种子啊!而且整个左冯翊这么多人,够吃到收成时候的粮食得多少啊?侯爷哪来那么多粮食分?”

    他拍了拍身边一个破旧的陶罐:“额们几家凑了点麦麸野菜,混着一搭熬糊糊,能顶一阵。就盼着这菘菜能早点长成,添点嚼裹。”

    “是啊,难是难,”

    驼背老赵头也接话,眼神却看向远处正在开荒的家人:“可再难,也比当流民强!也比被豪强欺负强!这地是额们自己的!流自己的汗,种自己的地!就算第一年只收一石粟米,那也是额们自己的!不用看人脸色,不用怕被抢了!”

    “自己的地……”

    愁苦脸老汉低声重复着,布满皱纹的脸上终于露出一丝淡淡的笑容。

    他小心翼翼地碰了碰一棵嫩绿的菘菜苗:“是哩,自己的地,侯爷是青天,可这地里的活计,还得靠额们自己一把力气、一把汗水去挣。熬过这开头的苦,后头……后头就有盼头了。”

    刘珩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他看着眼前这三张写满苦难却又在苦难中挣扎出希望的脸,看着他们眼中那份对“自己”的土地近乎虔诚的珍视,一时竟有些说不出话来。

    他想象不到这些人曾经经历过怎样的绝望,前世有些人整天嚷嚷的所谓的吃苦,和这些人经历过的比起来,恐怕根本不叫苦!

    自己虽然没办法感同身受他们经历的绝望,却能感受到这份微薄的希望在他们心中的分量有多重。

    直到这一刻,刘珩才有些明白为什么后世有那么多人对那个老人充满缅怀,为什么那么多人把他当作神一样的存在,也只有他真的把这些在最底层刨土的苦哈哈放在心里……

    这几个老农心中那份希望的分量,比他杀的豪右、开的粮仓、整肃的贪官污吏,更真实也更沉重。

    “老丈说的是。”

    刘珩站起身:“靠天靠地,终究不如靠自己。有了地,就有了根。看几位老丈都是侍弄庄稼的好把式,这菘菜长得旺相,秋后定是个好收成。”

    “承公子吉言了!”

    缺门牙老汉笑着拱手,又恢复了农人的淳朴。

    刘珩点点头,不再多问,道别一声后带着景伯沿着田埂慢慢往回走。身后传来老农们低低的交谈声,话题已经从这个小公子人不坏转到了该不该给刚冒头的菜苗再浇一遍水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