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潜龙在渊 第十八章 名士来访 (第3/3页)
司隶其他郡县的凋敝混乱与左冯翊的勃勃生机。同时也听闻了太多关于刘珩的传闻,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激荡与好奇,来到了高陵城。
刘珩得知消息,亲自出城相迎,当见到荀彧的那一刻,刘珩的内心是恍惚的,这位被曹操评价为“吾之子房”的汉室孤臣,最终因曹操晋魏公而与之决裂。
纵观荀彧一生,自幼读的便是儒家忠君爱国那一套,后来又看遍了大汉倾颓的纷争,意图扶大厦于将倾。忠于汉室却又不忠皇帝的他遇到了意气风发的孟德公,以为通过“奉天子以令不臣”便能扫清寰宇,再造大汉河山。
直到曹操晋爵魏王,他心中的所有幻想都被打破,他知道“明公”不是当年的“明公”了,于是落了个自尽身亡的下场。
忠汉而不忠君,助曹而不拥曹的矛盾心理决定了他悲情的结局。
刘珩还记得第一次读三国时,读到荀彧之死的意难平,他如果能像堂侄荀攸一样看开一点,是不是就不会死了?他如果从一开始便不在汉室与曹营之间摇摆,是不是就不会死了?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如果历史有如果,没有悲情的荀彧还会这么有魅力吗?
此时的刘珩只有一个念头,这一世,你一定要跟着我,我刘珩,本就是汉室宗亲!
“颍川荀彧,久慕阳武侯贤名,不揣冒昧,特来拜谒。”
荀彧附身一揖,随后清朗的声音响起,将刘珩的思绪拉回。
刘珩郑重作揖还礼,随后快步上前扶住荀彧手臂,眼中是压抑不住的惊喜与郑重:“珩闻文若兄之名久矣,未能一见,常引为憾事,今日得见,实乃珩生平之幸事!快请入城!”
荀彧面对这位声名在外的阳武侯,内心同样感慨不已。
初闻刘珩之名,是听说他在洛阳敲敢谏鼓、献策治疫之事,当时有好友评价这个小侯爷刚直且有急智;再闻其名,则是听说他在左冯翊退羌人后对当地豪右大开杀戒之事,颍川士子大多言此子本性暴戾,过刚而易折,难成大器。
再之后,便是突然收到了刘珩一封言辞恳切的亲笔信,邀请自己来左冯翊。
起初荀彧并不打算来左冯翊,后来因在颍川无事,便想着游历关中,顺道走一走左冯翊。不曾想这一路尽是民生凋敝、流民四起。
直到进入左冯翊地界,突然便呈现出一种勃勃生机,沿途与遇到的百姓闲聊,竟都是对这位阳武侯发自内心的感激和拥护,在他们口中,新任左冯翊是个心系百姓的谦谦君子。
更让荀彧震惊的是,他在左冯翊下辖各县竟未曾见到官吏豪右欺压百姓者!
这让荀彧对刘珩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想知道这个年仅十八便镇守一方的宗亲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少年得志的凶戾之人还是心系百姓的谦谦君子?
而现在,荀彧感受到了刘珩毫无作伪的谦逊,还有一种莫名的……欣喜?
按理来说,依着刘珩对关中世家大姓的强硬,自己背后的颍川荀氏不会让刘珩忌惮才对。自己如今一介白身而已,竟能得他如此礼遇?唯一能解释的,就是刘珩此人求贤若渴,此人,当真胸有大志!
左冯翊府中,刘珩已命人备好酒席,推杯换盏间,荀彧面对郑浑等人,凭借其儒雅的谈吐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很快便让众人认可了这位颍川名士。
宴会结束后,众人乘兴而归。
随后的几日,荀彧便在刘珩的盛情挽留下住在了左冯翊府中,而刘珩则每日亲自带着荀彧在高陵城内游玩。
对于左冯翊的大小事务,在刘珩的默许下,荀彧也会给予一些颇为有用的建议,这也使得杜畿等人对荀彧的才能愈加认可。
这一日,刘珩与荀彧在郡府后院相对而坐,荀彧忽然长揖及地,声音清朗而坚定:“彧自颍川至左冯翊一路,目光所及尽是贪官污吏横行,流民遍地,唯有左冯翊治下农安盗息,此皆阳武侯之功也,彧深感佩服,欲效犬马之劳,助侯爷匡扶汉室,安靖天下!”
刘珩急忙扶起荀彧,眼中满是藏不住的欣喜:“文若快快请起,今得文若相助,乃刘珩之幸,更是左冯翊万民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