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刘宏林:他肯定是不敢打! (第1/3页)
#颤丝辨鱼#。
话题下是一个令人沉浸的小故事——
三千年前,古钓者没有精巧的渔具,他们把削尖的木钩系在麻线上,再缠在芦苇竿上进行垂钓。
有个叫阿渔的年轻人,总是比旁人钓得少,不是钩被鱼啄烂,就是提竿时,鱼早已没了踪影。
那日,阿渔蹲在江滩,木钩挂着块蛙肉沉进水里,芦苇竿斜靠在膝盖上,指尖松松攥着麻线。
江风扫过,线梢跟着晃。
忽然,指尖的麻线轻轻跳了下,不是风刮的那种晃,是很脆的一下,像有东西用牙碰了碰。
阿渔犹豫着,想起往日总等水面冒泡才提竿,可往往那时钩上早就空了。
他没动,只把手指收紧了些。
片刻后,麻线又颤了,这次是连串的、细碎的抖,像有东西在试探着啄。
他屏住气,忽然感觉到线被往下扯了一下,那颤动里多了股实在的力道。
这时,他猛地扬竿,芦苇竿弯成个弓,水下传来沉甸甸的拽劲。
一条银闪闪的鱼被拖上岸。
木钩正钩在它下唇上,蛙肉还剩小半块。
阿渔盯着鱼看了半晌,又摸了摸手里的麻线。
方才的几下颤,比水面的动静早多了,鱼刚碰饵时线就颤,等它把钩吞进嘴,颤里才带上拉力。
接下来几日,他专盯着线的动静。
有时颤得急,像雨点打在叶子上,提竿只挂着点碎肉,原是小鱼在捣乱;
有时颤得慢,一下一下带着沉劲,准是大鱼咬了钩。
有一次,天阴的厉害,水面灰蒙蒙的什么也看不清,他全凭线的颤动,竟钓上三条比手掌还大的鱼。
同村人见了稀奇,纷纷围着问起了缘故。
阿渔举起麻线,让他们摸摸线梢,“鱼碰钩,线会颤。颤得轻,是在啄;颤得沉,是咬牢了。这时候提竿,跑不了。”
江边钓鱼人都学他的法子,不再死盯着水面,只把心思放在指尖的线上。麻线细微的颤动里,藏着鱼的动静,也藏着人跟水、跟鱼打交道的诀窍。
这法子没名字,可人人都知道,凭着线颤辨鱼咬钩的时机比什么都准。
日子久了,人们便叫它“颤丝辨鱼”,祖祖辈辈一代代的传了下来。
“……”
“……”
时耀读着小故事,越品就越有感觉,越像是真的。
他差点信了!
就差那么一点点点点……
前提是不知道‘颤丝辨鱼’的来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