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进阶版老头乐——青年乐!! (第3/3页)
原来造入门车型的利润有这么可观,而且能飞快创造足够多的用户群体,极大增加品牌的扩张度。
才纷纷下场炸鱼!
许易:“没错,市面上虽然有很多三四万的入门级油车,但实际上和新能源赛道却不是一个竞争类别的,你们觉得新能源赛道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王景明思考一番:“最显著的应当是使用成本了,能花三四万买车的人群,如果按一年平均跑一万公里来算,每年油费加上保养的支出,大概要花到三到五千,按照使用六年来计算,就已经很接近一台车价了。
但新能源电车不一样,只要在充电桩覆盖的范围,或者利用家里插排慢充,全年下来充电的成本不过几百块钱,保养只需要更换空调滤芯和雨刮条,总计下来每年用车开销不会超过七百块。
而且现在国家大力补贴,纯电续航超过120公里的新能源车,可以免征购置税,车船税、每台车售价还可以享受额外两万元的国家补贴,在魔都、深城这些一线城市还可以优先上免费牌照。”
要知道。
在早期这两年,绝对算得上国家补贴最慷慨的时期。
只要上了新能源目录名单的车子,符合相关要求,就可以享受全部的补贴。
像那种售价二十万,cltc标定续航达到300公里以上的车子,不光免牌免税,光是国补就能达到4万块,加上一些地方补贴和免购置税的政策,足以把一台售价二十万的车子落地价格打到14万元。
由此也发生过很多车企利用补贴造车,大量骗补套现的情况。
很多人会疑惑,明明几年后国补还缩减了,整车的物料成本,包括电池原材料价格也降下来,一台小巧精致的“mini车型”才卖三四万,而在国家补贴这么大力支持的16年,为什么还要卖到五万块??
其实最大的原因,就是产业发展初期,高昂的研发费用和供应链成本,根本压不下来。
高能量密度和车规级的锂电池包,符合国标的高压三电系统,包括纯电平台的底盘架构开发……这些巨量的研发成本,需要平摊到每台车上。
就算抛开研发成本不谈,现在这个阶段的新能源产业供应链也不完善。
新能源整车零部件和涉及到高压系统的配件,往往需要工厂单独开发。
这么算下来,整车的零件是必然要比目前市面上成熟的燃油车配件要贵得多的。
因为没有轮子,初期只能自己造轮子。
要把这方面的成本压下来,只能等供应链成熟,或者车企自己动用钞能力搞自研,大力整合相关供应链。
而国家补贴就是加快这个进程的催化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