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凭什么? (第1/3页)
周景明对阿勒坦县城谈不上特别熟悉,只是到阿尔泰山勘探工作的时候经过两次,逗留过数日。
而且,于他而言,那是几十年前的记忆。
他只是比起不少内地人,更了解北疆的风土人情而已。
找了路边的维民大叔询问了两个旅社的位置,发现这两个旅馆距离县城中心并不是太远,他领着武阳顺着维民大叔指点的路径边走边看,寻了过去。
首先去的是阿依娜旅馆。
北疆很多旅馆、餐馆的名字,都是以维族或者哈萨克族语命名。
阿依娜原本是哈萨克族语,语言相互交融,也被维语吸纳,直译是玻璃、水晶的意思,而用在人名时,取意美丽。
另一个旅馆的名字“赛里姆”,是平安的意思。
阿依娜旅馆真正说起来,只是一个比较大一些的民居,土墙,粗糙的木头,一切看上去都旧旧的。
周景明率先进了敞开的院门,入眼就是一个粗木搭建的葡萄架,还未发芽的葡萄藤匍匐在上面,没什么别致可言,要是到了夏天,应该会绿荫满院,挂满喜人的葡萄。
就在葡萄架下的“六根棍”马车上,一个胡子拉碴的男人坐在车上,叼着红莲烟,正在跟人说话:“你叫什么名?什么地方的人,以前有没有到山里干过?”
得,不用专门进旅馆里去找人了。
这一看就知道是出垫本组队伍淘金的头。
招募淘金客组建队伍,打探底细是必然的,垫本的人对这事儿,一向谨慎。
被问话的,是个二十多岁的青年,只是比周景明和武阳先一步进入阿依娜旅馆,两人在外边街道上的时候,看到他在旅馆前张望着,看到周景明和武阳走近了,他才进入旅馆的院子。
他显得有些紧张,更多的是焦急:“我叫徐有良,是陇南人,农村种地的,老家实在是太穷了,不得不出来讨生活,我们那边有不少人来北疆淘金,我也就跟着来了,第一次来。
一起来的有八个人,在乌城转车的时候,我去买吃的,跟他们走散了。
本来就是出来讨生活,砸锅卖铁和找亲戚借,好不容易才凑够路费……走了那么远,肯定不能走回头路了。
我只记得他们说要来阿勒坦,找人问路才坐上班车过来,可已经三天了,我把县城里里外外都转了个遍,没能找到他们。
大叔,我什么都不懂,也已经没钱了,这两天都是缩墙根脚过夜……我年轻有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