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鹰牌猎枪 (第1/3页)
枪,不仅在山里能用来打猎,同时,也是对其他淘金队伍的威慑,防身必备。
往往很多时候,黑洞洞的枪口能比过千句狠话、万句赖语。
身为在西海呆过的淘金客,彭援朝知道枪械的重要性,没有这玩意儿,很难在山里有一个安稳的容身之地。
所以,他不愿意花钱买廉价的常用物品毛毡,却舍得花不少钱买枪。
夜里边,彭援朝出去一趟,直到深夜才回到马棚,提着一样用麻袋裹着的东西回来。
一看形状,周景明就知道那是把猎枪。
建国之初,和其他行业一样,国产民用猎枪的研制领域一片空白,于是设立定点厂家,专门生产猎枪和猎枪弹。
当然,生产猎枪的目的可不像过些年为了发展竞技体育,而是为了更为直接的经济目的,用于农业生产上护青、护秋,防止野兽破坏农作物,从兽口夺粮。
同时,政府鼓励林区、山区、牧区开展狩猎活动,生产皮张、药材等,增加地方经济收入。
在内地都容易搞到枪械的年头,更别说北疆这样的既是牧区、矿区,也是林区的边疆之地。
尽管这边彭援朝并不熟悉,但只要花点小钱,在旅社或是一些摊位上找人打听一下,就能得到指引。
在早几年,还有专门的猎枪出售商店,甚至在供销社、文体店这样的国营店里都直接挂出来售卖,只是这两年开始管控了,明面上看不到,但私底下的枪支出售渠道依然不少。
事实上,哪怕是禁枪禁猎以后,闯入淘金江湖的周景明多年闯荡下来,也知道几个能搞到黑枪的地方,其中有三个,还比较出名。
最出名的,要数西海的化隆造,是黑枪的代名词,也是贩枪轴心。
那里甚至有地下兵工厂之称,从九零年代开始,就以制贩黑枪而日渐闻名。
化隆这个西海东南部的贫困小县城,几乎家家都有造枪作坊,造枪甚至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农民白天种地,晚上造枪。
化隆是民国期间的西海王马步芳兵工厂所在地,最先制造民间黑枪的就是马步芳队伍中的军械师,生产的枪支质量上乘。
在九零年代,当地的机械厂倒闭,剩下很多物料和设备,成为地下枪支制造的零部件和加工设备。
当地人懂得制枪工艺,利用厂里的一些边角料,在自己家里就能造枪,后期零件紧缺,所需要的零部件大都来源于外地,经过组装后通过特殊渠道流入黑市。
另一个是在黔、湘、渝两省一市结合部的松桃,是俗称的三不管地界。
因为贫穷,为了让孩子上学,农人造枪、卖枪挣钱的情况非常普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