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私宅备符篆,朱门起微澜 (第1/3页)
暮春的汴京城外,柳絮已经飘得如飞雪。姜瑜雇了辆青篷马车,没有直接回姜府,而是绕到了城南的杏花巷。这里多是寻常百姓的宅院,巷尾那座带小跨院的青砖房,是她三年前用画符攒的钱买下的。
“姑娘回了。”守门的老妪见了她,忙不迭打开柴门。院内那棵老杏树正落着花,粉白的花瓣铺满青石小径,胡漂亮从姜瑜怀里窜出来,踩着花瓣往正屋跑,尾巴上还沾着片粉白。
正屋被一道竹编屏风隔成两半,外间摆着张旧木桌,上面堆着些半雕好的桃木坯子,墙角的藤筐里塞满了黄符纸。里间更雅致些,临窗设着画案,砚台里的朱砂还泛着湿润的光泽——这是她平日画符的地方。
姜瑜刚放下包袱,就见老妪领着个小道童进来。那道童穿着灰布道袍,背上的竹篓里插着几支新采的艾草:“姜姑娘,观主让小的送封信来。”
信是用麻纸写的,字迹苍劲有力。清风观观主在信中说,汴京的嵩阳书院想请她去客串讲席,主讲《周易》中的相术篇;若是不愿,也可直接入观,两年后便能升为名誉长老,堪比太学博士的品级。
“劳烦小道长回话,”姜瑜将信折好塞进袖中,“书院的好意心领了,只是我还想再看看。”她拿起案上的刻刀,对着块桃木坯子比划,“至于观里的平安符,我这就赶制二十张,明日让老妪送去。”
小道童眼睛一亮——姜姑娘的平安符在汴京可是抢手货,一张能抵寻常道士画的十张。他连连点头,背着竹篓欢天喜地地去了。
***
画案上铺着裁好的黄符纸,姜瑜研了些朱砂,又取来晨露调开。她屏息凝神,手腕悬在纸上,狼毫笔蘸饱朱砂后骤然落下,笔锋游走如游龙,转、折、顿、提间,一道“平安符”已跃然纸上。符尾那点灵光一闪而逝,胡漂亮蹲在案边看得直晃尾巴,不时用鼻尖去蹭她的手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